科學家說愈乾淨的人愈容易幹壞事!談「噁心自律法」的可行性
每天在全球各地學界都有新研究發表,只有少數能登上主流雜誌版面,通常往往是人類原本就「認定」的某件事,被該篇研究整個顛覆,但,《經濟學人》上周卻有一篇怪文章,引用了一篇在《Psychological Science》期刊的奇特科學研究結果。他們說:
「洗得愈乾淨,愈容易幹壞事!」
這場實驗原本試著證明人們一個想法,我們平常都覺得,「髒人」才容易做壞事。既入的印象,看到一些人躲在骯髒的暗巷,或塗鴉塗得滿手,或家裡丟滿垃圾;小時候看到學業較差的學生,通常也是衣服較為骯髒,甚至發出臭味,大家印象是,會髒,就表示此人比較隨興、不照社會要的「乾淨度」,與眾不同、想要抗議什麼的人格特質,因此,當然也比較容易幹壞事!沒想到,這場實驗卻呈現完全相反的結果──
科學家做了兩場實驗,第一場實驗先找來40個實驗者,將他們分成兩組,一組丟給他們一堆充滿「乾淨」字眼的句子,像是「純淨」、「天然」、「洗滌過」、「完美無暇」這類的字,另一組給他們一些普通的沒有特別怎樣的字,然後,再問這些實驗者一連串的「邪惡案件」,問他們這些事情的罪有多重?這些「邪惡案件」包括,撿到人家的皮包,就把裡面的現金通通拿出來歸自己所有,一直到像什麼肌荒時代把家裡養多年的忠犬殺了吃掉之類的。
結果發現,平均來看,看過乾淨句子的那些人,竟然比沒看過的看得還低。以肚子餓來吃狗的案例來說,平常的人將罪惡填成「6.6」分,但看過乾淨句子的人竟只將其罪惡填「5.7」分。
然後他們又做了第二場實驗,找來44先讓所有44位實驗者,讓他們看一部3分鐘短片《Trainspotting》據說會產生很噁心的感覺,然後再將這44個人分成兩組,有一組就直接進去寫那份「罪惡問卷」,另一組則騙他們本辦公室因防菌的相關規定,請他們先去洗個手,用肥皂洗得乾乾淨淨,再來填這份「罪惡問卷」,結果顯然也出現一樣的情形!
洗肥皂洗得很乾淨的人們,就會認為那些罪惡,比較沒這麼重!
當然,我發現這個實驗有一個很嚴重的盲點,一個評斷別人罪惡不重的人,不一定自己就會容易犯罪。這場實驗顯然是假設,一個主張廢除死刑的提倡者,他就比較容易犯死刑罪!這是非常錯誤的假設,我甚至認為,或許人們因為洗手洗得乾淨,所以心中產生了一種很慈悲、很憐憫的感覺,認為一切的錯事都自有「因」,不是故意的,因此應該被赦免等等。
這場實驗也是base在之前的實驗,科學家之前曾做過另一場實驗,讓實驗者先對某件事感到「噁心」,就會發現他對做那件事的興趣大為降低,他們當時為此事的解釋是,因為弄髒了,反而會啟動人類天生反應,想辦法將這個髒事給「更正」回來,做一個好人!
所以,無論洗肥皂之後是否真的較易幹壞事,還是只是天性變成憐憫,我們至少可以確定一件事:
「噁心」是很有效的。
這才彷彿是人類的天性,當你將肥皂洗乾淨,那個噁心感沒了,人們就覺得壞事比較OK,或許也比較可以幹壞事。所以不是因為肥皂有效,而是因為「噁心」有效!
換句話說,人類是靠噁心感來決策的?
這不是沒可能喔。
一個美好的事情,我們不見得一定會去碰,但,一個噁心的東西,無論是哪個人在哪個狀況,都會盡量避免的!
人類靠天性吃飯,無法完全掌控自己什麼時候做什麼事,所以「噁心」就變成了很強大的武器。但,若拿來用在商業競爭,造成商業損失,肯定吃上官司!但,若拿來給自己用,拿來鞭策自己、幫助自己更鎖定在正確的目標上呢?
與其給自己一大堆「未來的夢想」,或許可以策略性的給自己一些「噁心的警告」,幫助自己,更有競爭力?
我還沒辦法想到哪個「噁心自律法」的案例,但這一塊,有可能會是一個從未有人想過的新方向。懂得用人性來自我鞭策,是最高級的自我控制,也是一個很容易帶來成功的策略。
(圖為巧克力浴)
所以法官、檢察官、陪審團等等先前”用不用肥皂洗手”會影響心證形成囉?
要全民先用肥皂洗個手,讀個佛經聖經再來看洗錢案,不知會如何?
我認為看短片那個實驗不太正確,
因為馬上做問卷可以呈現當前的感覺,
但去洗手時, 可能因為有經過一段時間的冷靜,
以致於不會對於剛才的噁心影片有那麼強烈的感覺,
自然填問卷出來的結果就會和另一組有別了.
或許不必洗手, 先靜下來5分鐘不做什麼, 或做其他的事,
也會和直接填問卷的人有差異.
不過我看原始的期刊似乎還蠻權威的,
或許實驗設計有考慮到其他的問題,
只是媒體報導較為簡化,
沒讓我們看到實驗的實際狀況.
大概了解意思。
就像之前有個台灣籍的寫真女藝人要代言日本鰻魚,台灣的教授就反對,原因是因為這個女藝人常拍清涼寫真,形象不健康,來台灣代言不好。
但是反過來想,就是因為這些教授認為寫真女星是”污穢”的,教授們平常就因為排斥公開討論”性”,他們潔身自愛,越是潔身,就越會去覺得清涼寫真不健康。
而常常看A片看寫真的男性,反而覺得這種事情很健康很正常,人都會有七情六慾,只因為她拍過寫真就要說她不健康,這些教授反而自己有問題。
所以果然,會要求越乾淨的人,通常就越容易意識到什麼是”不乾淨”的,越容易意識到,就越容易去想那些問題。
科學研究不管多精確,就算結論能逹到99%的人都是怎樣怎樣的……當我們遇到個案時,請一定記得,個案有可能是那例外的1%.
我觉得这中间还有另一个变量,就是受试者的心情。也许可以这么假设,干净导致好心情,好心情下倾向于认为世界比较好,所以会给的罪恶值比较低~ 所以这个研究结论看起来基本上不靠谱。
同意Cowoo 也就是 如果罪惡感是個綜合的感覺 看了乾淨字句+邪惡案件 好好壞壞平均平均 就直覺沒那麼邪惡
Trainspotting應該是放主角去廁所展開一段奇幻之旅(?)那段..
也許就像有些女孩子為了減肥~
所以會看一些胖子的照片~
藉以激勵自己不要變成那樣而努力運動節食吧?
這個論點滿有趣的~
讓我想到心理學中有個論點就是講說~
做過壞事的人~表面上好像不在意~
但是心理上還是或多或少會存有一些罪惡感~
所以會不斷的清洗自己(洗手啦~洗澡啦)
藉以獲得安慰的意思吧?
滿有趣的^^謝謝MR.6 PO這篇給大家分享嚕!
「被要求」洗得愈乾淨 愈容易幹壞事
其實還是「心」的問題吧!外表乾淨不代表比較不會做壞事
一切還是以「心」的善惡來看比較準確。
至於這個實驗的結果,我倒覺得MR.6這句話不錯
「認為一切的錯事都自有因」
或許因為有這層思考而影響了分數。
真有趣的實驗跟結論
不過確實有盲點啊
怎不乾脆去調查統計一般人跟各種情節輕重程度的罪犯
的清潔衛生習慣
就可以知道了啊~~
說不定認為某件事很罪惡的人,反而容易去犯
認為某件事只有一點點罪惡的人,卻還是不會去犯
“不以惡小而為之”
有趣的實驗
但結果相當可議
其實也可以換一個方式來解釋
「愈乾淨的人,愈有慈悲心」
所以,在寫這些犯罪量表時,覺得這些行為並不是那麼不可原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