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年的假期變成「家期」……
美國剛剛過完四天的感恩節長假,感恩節假期通常對美國人只是「前奏曲」,真正的大戲是在十二月中旬至底的耶誕假期,孩子放假,公司年休,但,就在這個周五,名模兼知名脫口秀主持人Tyra Banks接受Ebony雜誌採訪,卻大聲的表示她將「領頭」取消下個月的年度假期。她用了一個字,我想,會在歷史留下記錄:
她說,沒有「vacation」(假期)她還ok,那,今年就做「stay-cation」吧!
「Stay-cation」這個字,就叫「家期」好了,待在家、待在自己住的城市,哪裡也不去的一段日子。Tyra Banks說的話真感人,她說,她會付給她的團隊更多的錢,然後也給餐廳服務生更多小費,她要振興經濟就是了。
她還非常主動的表示,她其實平時就很懂節儉觀念,譬如說她儘管去年營收為2800萬美元(台幣近10億),但最近裝備房子卻要求設計師不要花太多錢,「當作這個房子是他自己要花錢的來設計」,一切廉價但有型為主。這個動作也呼應了這幾周由《華爾街日報》等最近常有「富人也開始節省」領頭倡導的報導,他們都說,許多有錢人,今年都開始提倡「節省」的觀念,重新感覺到,節省是一件好事。有趣的是,大家都認為,這一定是因為這次經濟不景氣太嚴重,連富人都受驚,只好也要開始省?但我嗅到的不是這個,我覺得這是一種「物極必反」的狀況,一種群體的反彈,通常,這種反彈,可能會是下一波新流行的開始。就像1950年代之前,大家崇尚「服從」,到了1960年代,卻就興起完全搞怪自己做自己的「嘻皮主義」,之後又有新的。
這樣的風潮下,對我們較有關係的是「家期」的風潮,2009年春節,可能是我們第一年,感受「家期」這個東西。
「假期」已經太多年了,但你說,一直都是這樣嗎?錯!我的感覺尤其明顯,記得四年前剛從美國搬回來,第一次在台北過新年,我發現台北的春節和以前完全不同,除了年菜外買的風潮,我還很訝異台北市到了過年,竟然變成一座空城,人都到哪裡去了?
所有的人,都在海外某處快樂的過年,年夜飯都在外面吃的。
我還記得,我們家還沒移民加拿大前,有一年曾選在過年期間出國旅遊,當時還算是特別的做法,親戚朋友找不到我們,都紛紛打電話來關切。現在,春節期間找不到人,是正常的!
那麼,現在當這些又倒回來變成「家期」,會成為什麼樣子?如果以後大家都捨棄了假期,開始享受「家期」的美好,會帶來什麼改變?
我認為,家期反而是一種更深度的假期。去任何地方玩耍,都只是一個「過客」,但自己玩自己的城市,尤其是玩自己家裡附近熟悉的地方,從第一天開始就是比人家更深度的「旅遊」了。
我今年有五個「家期」的遊玩點:
一、書店:書店當然是最深度的地方,裡面有多少的東西,只差眼睛沒有直接見到。
二、餐館:省下旅遊經費,今年春節多了一點預算可以吃餐廳。未來一年如果剛好碰到什麼場合需要找餐廳,也可以有新餐廳提供給他人。
三、找回不在手機通訊錄上的朋友:以往過年的時候,頂多寄個「大家都收到」的簡訊,但注意,這種簡訊,只有手機通訊錄裡的人才會收到,有一些人,已經不在手機電話簿裡,可能是以前的中學同學,還是幾百年沒接觸的同事,這時候給他一個簡訊,他們會突然想起。
四、「一日遊」新路線:既然要省錢,不可能住夜,春節有個好處,明天不上班,後天不上班,大後天也不上班,所以每天都可以輕鬆的「一日遊」,遊出好路線,下次可以帶全家或全體同事或全部的朋友一起依同一條路線遊玩。
五、「一小時遊」新徒步路線:用走的,不用坐車的:有些地方,以前一定要坐車,其實用走的都可以到。春節期間天氣涼爽,要到很遠的地方,可以試試用「走」的,就算是跨縣市,也給它走走看。
我們家都是這樣過的呢 XD
今天早上才聽到主管說…
” 昨天去弄頭髮, 才花了2千多塊,真便宜。之前都沒有四、五千,是走不出髮廊的!!”
連月領高薪的她都會覺得要省錢,我的心裡冒出兩個心聲
1. 我要養小孩和付房貸,那我的薪水該怎麼活下去
2. 景氣真的不好
今年的年終搞不好比我要給褓姆的年終還少
這次的年假,應該也是會安排幾個一日遊的行程吧!!
能不花錢,就不花錢
台北市沒人,是因為台北市有一半以上的人口是外縣市來求學或工作的吧!就算是台北市民,老家也是在外縣市,會返鄉團圓。相對於平常擁擠人潮的台北,才顯得像座空城。
Yes, 同意『家期』並且同意『振興經濟』的說法,但不同意您所說的對台北的觀察。從小就生活在台北的我,最近幾年發現留在台北過年的人越來越多了,以前過年時台北才像是空城,因為多數人的家不在台北,所以大家都回家過年去了。而最近則是大家都落戶在台北,也把台北的家當作家,所以紛紛留在台北過年,空城的情況已不復見了。
wow ! 好棒的 分享!
找回 不在手機通訊簿 的朋友 真的很讚喔! 希望這次的 春節過年 可以 找到 好久不見的好朋友! 再次將他們的通訊方式 紀錄進 自己的 生活圈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