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怕「輸」,是一生的功課
拍賣會上喊價震天,他喊15萬,她就喊20萬…通常最後最有利的就是賣家,因為賣家能賣到比平常還更高的價錢。尤其當競標是採不公開,大家各寫一個數字,最後得標者,莫名其妙的高出底標二、三倍,更是常見的事,讓賣家賺翻了笑得好開懷。人們一直以為,這是因為「比賽」以後,贏的感覺真爽,大家是因為「想贏」?才拚命的死命的要「標」過別人,但,周末看到一篇英國BBC報導了紐約大學最近所做的一個實驗研究,證明了大家其實不是「想贏」,只是「怕輸」。
人有這麼笨喔。
紐約大學的科學家找來了17個實驗者,讓他們玩一場競標遊戲,玩完之後,無論是贏家或輸家,通通送進腦波室,來一場fMRI的腦部掃描,然後再讓他們玩一場樂透遊戲,再把贏家和輸家都送進腦波室掃描。結果,兩次掃描結果清楚的顯示:在腦部的負責掌管回饋與成就感的striatum部位,輸家有非常明顯、誇張的反應,但贏家反而沒什麼太大反應。
從小到大碰過這種贏與輸千百回,於是,我們都已經被訓練「不要輸」,大家努力的去競爭、比賽,不是想享受贏的滋味,而是想避免輸的痛苦;套句以前連續劇的名言台詞,大家都「不喜歡輸的感覺」。輸給人家,感覺不好,所以要贏。「贏」就算只是無味的食物,總比「輸」還好。所以,大家拚命做事,表面上是為了達到「目標」,其實裡面滲雜了「害怕得不到目標」的怕輸心態。這,才是人類這麼努力的背後的主要的動力所在?
紐約大學這場「怕輸」的實驗很有趣,因為它證明了,原來「無形的輸」如此痛苦。
之前,心理學家與行銷學家早已知道「有形的輸」的確很痛苦,他們將它叫做「怕失去」(Loss Aversion)的心態,譬如,一個小孩子剛借來一個玩具玩,起初他可能真的只想借來看看,沒想到借來以後,就不想還別人了。父母硬就從他手中拿走,他還會跺腳哭鬧!父母不解,為何小孩拿到玩具,可能高興個三小時,拿走玩具,卻要哭六小時,原來,父母從小孩手中拿走玩具所剝奪走的「快樂」,遠比小孩拿到玩具後所增加的「快樂」還多;當人們輸掉一千元的心情跌落幅度,會比贏了一千元的心情高漲幅度還要大,這裡甚至說,還要大了兩倍。
這也解釋了,很多股市投資人「賣掉」的時機,比「買進」還不理性。許多投資人看到股票向下俯衝,還一路坐在飛機上體驗探底和其他股東一起煮水餃的滋味,最後一天才懊悔。這篇Huff Post的文章甚至也以「有形的輸」來解釋了美國房市危機的其中一個現象,明明房價跌了,屋主反而不承認,堅持不以低價賣出,房市數字不好看,於是所有買家也跟著觀望。由於人們不理性的「怕失去」,經濟跟著卡住。
紐約大學也曾在另一場實驗中,將實驗者分成三組玩競標遊戲,大家都來寫一個數字,比比看誰寫得最高,不能高太多。科學家告訴第一組的人,玩完之後人人都能拿走15元現金。第二組則只有贏家可獲15美元的現金,第三組呢,則給他們一人15美元,只有贏家能「留住」,剩下的要把15美元還回來。注意,如果你贏了,無論在哪一組,都會拿到15美元,但,猜猜看哪一組的人會「不理性的出價」,寫出誇張的比較高的數字?登登登登,答案是:第三組,也就是說,當你手上已經先得到15元,你會死命的想把它留住。
另外還有一個簡單的例子(從維基百科抄來的):有個國家染了傳染病,要施打疫苗,若你是政府官員,你會選則哪個疫苗?疫苗A劑量不足但100%有效,能救200個人,而疫苗B庫存較多但只有30%的效力,可供600個人使用但可能有三分之一的人會活下來,以上講的其實是同一件事情,但大部份的人會毫不猶豫的選了疫苗A。這時候若再改一下題目的說詞,有個國家染了傳染病,要施打疫苗。疫苗A會讓400人死掉,疫苗B可供600個人使用但有三分之一的人會活下來。以上講的其實都是同一件事情,但大部份的人會改選疫苗B。
這個「怕失去」(loss aversion)的心態也充份曝露在消費者心理上,所以商家現在懂得一些技巧,譬如行銷人員懂得設計「試用期」來賣東西給你,先給你試一天,不喜歡再拿回來換,因為人們拿到東西以後,通常不只是懶,也想避免那「送出去」的痛苦,儘管那只是些微而已也會讓人們不想送,正中了賣家的下懷。也設計了「Mail-in Rebate」,讓你先擁有那個東西,擁有以後,還要再把盒子剪一個洞、把貼紙撕得亂七八糟,親手把一張rebate表格送出去過好長一陣子才會退錢,人們抱著可以買到rebate的心態買下,卻忽略了當你需要寄rebate時的絲絲微微的小痛苦,加上懶惰作祟,許多理智的人也想「算了」!而在一些文案的話術上,譬如「運費」,若你希望多一點人去「面交」,那就寫「運費要多加5%」。如果希望多一點人透過貨運而不要面交,那就寫「面交可省5%」。
但,再回到文章開頭的那篇報導!
以上的「怕失去」,是當你手中已經有了玩具、有了15美元、有了要拯救的人、有了試用的商品,所以,你害怕失去那個玩具、害怕失去那15美元、害怕失去這些人、失去那個已經試用的商品!
但,若你是在「競標」,你失去什麼?
沒有。
沒東西。
什麼也沒失去!
頂多是失去了一個「夢」,意圖得到那個沒標到的物品的夢,這個夢其實是很虛的,你從未擁有那個東西過,從未有過深刻的感情,但是,科學家證明,人,就是連這種從未擁有過的東西,也會產生一種「怕失去」的心態。
「輸」這個東西,根本就不是「東西」,它只是一個狀態,而這狀態馬上就不見,但,我們理性的人兒們,就是會「怕輸」,就如同小孩子怕失去手上的玩具一樣!
因此這篇報導我覺得很有趣,早就覺得,「怕輸」對創業家、創意工作者、或任何有志向上的青年來說,其實是在扣分。
當你面對充滿希望的人生,前途還是一張白紙,就像脫疆野馬,可以自由在上面奔放的亂跑;這時候,你抱著雄心壯志開始第一份工作,開了第一個部落格,開一個網站,賣一個商品,抱著非常大的野心,張開嘴就可以喊出一條長江,身體就像一個自動馬達。但,跑一陣子之後,開始有了進展,也會開始爬升,也看到,喔,原來這片草原不是白紙,還有其他人也在同一條跑道上,和我們一起跑。這時候,我們的目標不再只是「贏得錦標」,明確一點的說,我們其實是希望「搶在別人面前贏得錦標」,我們害怕,那個錦標不是我的!
然後,我們就會開始做一些奇怪的事:
人生方面,妳原本沒想到要結婚、生小孩,打算一輩子清閒度日子。不過到了一個時段,看到身邊人一個接一個的走入家庭,不知道為什麼,自己在短短幾個月內就把自己從小到大的決定,瞬間打破,破得一乾二淨。
創業的時候,喂喂,那個功能,其他商店/網站也有做,他們也有賣,那,我們也來跟著做吧!儘管你知道,那個功能其實當初不在計畫中,好像也不見得有絕對100%的加分效果,但你想辦法、不理性的調出時間去做。
突然,有個比賽來了!好多人參加耶!那我也來參加好了。雖然比賽從來就不在我們當初的初衷裡,但也因為「大家都在比賽」,我也想試試看,所以我也來跟著比賽。一進入初賽,更是日夜難眠,希望能進入複賽;進入複賽,更是無法制止的每天拜拜祈禱能進入決賽,最後,決賽沒進,就憤怒的罵主辦單位偏心,失聲痛哭,但,這一切都不是當初想做的事啊?
創意工作者在看到別人以後,會開始「參考」別人,會開始「怕輸」。他以為,有些動作好像是在包納所有的河川,學習更多的好東西,其實,他也是在害怕,若他沒有學到這些,別人學到了,那他可能會完蛋;看到別人學到一點都還只有這結果,那我什麼都不懂,還有機會嗎!於是,一步走完還有下一步,第一天是充滿興奮、條條都是大路,條條路都通羅馬,但,來到最後一天卻變成左顧右盼、遲疑萬分,前方的路變得比鄉間巷子還窄。他不知道,他在害怕失去、害怕失敗的同時,他已經先失去了個人最珍貴的資產,那資產,上天可能只給5%的人,他剛好「曾經」是那5%的人。
多可惜!為了避免這樣的心態,我認為,有一個方法。創業家心中想著「贏」字,提筆寫下一個「贏」字。
看著這個自己親手寫的「贏」字,告訴自己,這是我的「贏」。
這個贏,不是贏別人,而是「歷史大勝」。我們有我們獨特的「贏」法,就如同眼前這個獨特的字跡是我的字跡。你說,這個字寫得其實不怎麼好看?歪歪扭扭的?
不,十年以後,這個「贏」字,就是要這樣寫。你會改變大家對美醜的定義,讓這個字,才是真正美麗的「贏」!
心理學證明了「怕輸」是天性,卓越的人才就是能打敗天性。抱著從未見過的「贏」,是避免這些事最好的方式,沒說不要參考與學習,但一邊參考、學習,一邊認定自己要走向「歷史大勝」。創業家的天職就是這樣,給你這樣的一個使命,就是要享受「贏家」的快感,而不是害怕「輸家」的痛苦,快樂,應該還給未來的那個「贏家」。
文中的例子出處於 誰說人是理性的 這本書,這本書很值得看!~~~
跟”The Secret”這本書有一樣的主張
这是属于心理学的范畴吧。
我不知道心理学以后会不会变成生物学或者化学学科,因为人们测试心理的时候,会测试脑电波或者荷尔蒙等的变化~
呵呵,很有意思和值得玩味。看来有时间要好好看看心理学
這在近代行為經濟學派裡是很有名的.叫作prospect theory
http://yesfx-global-invest.blogspot.com/2008/01/prospect-theory.html
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有完整論述
(參考別人)…這在動態賽局裡有很多討論
原來六先生的小朋友叫”瀛瀛”,就是不喜歡”輸”的感覺哦~
溜~~~
人要赢得起也要输的起。赢得起,人人都能,输的起就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到了。
大家都喜歡贏,誰要輸?
但輸了又如何?除非想一輩子就這樣,重新爬起來不就好了。
往前爬呀爬~最終總會有另一片天
傳染病的例子太棒了…
感謝分享! 張開嘴就可以喊出一條長江! 很喜歡這句
把一些心裡學,用實驗方法得到一些驗證,對於試用品的例子,也許可以好好思考一下
無所懼,才能做出正確適當的決定。
不怕输,谢谢
以這樣的理論看來
追求”贏”只是避免輸
那麼懷抱夢想 不顧一切地追求
到頭來的感受也僅是無味? !!!
我不怕輸。。。。。。。。。。努力做到
Mr.6您的分析頗為精闢,也讓許多人又有另有一種自我省思的依據,因為在自我思考的過程當中,常常忽略正、反雙方面的SWOP,所以常常做出一些出乎意料之外的決定與行動。
我不太認同有網友認為這是經濟學當中的「賽局」理論應用,或者有網友認為這是「心理學」的理論應用,我會這麼說是因為:要用這些方法當「局外人」來分析「不想輸」是可以面面俱到的,但是倘若自己已經深陷「當事人」,還能夠以理性方式來研判形勢?
我想提出另一個可以在身為「當事人」的立場之下,研判形勢的方式:把自己的「不想輸只想贏」的觀念轉換成,我只想「當個老二」的老二哲學。
也就是只想贏也只能是多贏別人一點點,不想輸也只能少輸別人一點點,因為有了「彈性空間」更能施展自己的能力。
哈哈 原來心裡在意輸贏時 就已經輸了
看了這篇,心中有些許激勵作用~~
替我自己~~加油吧
贏了or 輸了
又如何
相信自己並且成長了
我喜歡這句 → 快樂,應該還給未來的那個「贏家」。
難怪劉文衝會說:
我這個人唔尬意輸ㄟ甘嘎
“如果希望多一點人透過貨運而不要面交,那就寫「面交可省5%」。”
另外還有一個簡單的例子(從維基百科抄來的):有個國家染了傳染病,要施打疫苗,若你是政府官員,你會選則哪個疫苗?疫苗A劑量不足但100%有效,能救200個人,而疫苗B庫存較多但只有30%的效力,可供600個人使用但可能有三分之一的人會活下來,以上講的其實是同一件事情
↑ 這例子我看到很久了,有文字上的陷阱。
B 給 600 人使用,但『可能』有三分之一的人會活下來。
﹙就我個人的解讀,這代表『小於200人』會活下來。﹚
所以這不全是同一件事。
續上篇留言,所以大部份人選 B 是很自然的判斷。
分享
~
有點像安東尼羅賓的”The need to avoid pain” and “The desire to gain pleasure”.
一般來說前者總會產生比后者大很多的能量和行動力
Jeff
爱拼才会赢
好文分享謝謝~
這真是困難的一課.
不怕輸
1543023 beers on the wall.
videola istedin kadar var bedva forex uyelikli sizinle artik izle video
Thanks for all of the work on this website.
Thanks for your personal marvelous posting! I quite enjoyed reading it, you might be a great author.I will make sure to bookmark your blog and definitely will come back very soon. I want to encourage you to ultimately continue your great writing, have a nice evening!
Bonsoir les gens que pensez-vous de mon nouveau site sur l’immobili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