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要BOT,海要BOT,義大利西西里島推出一歐元送廢墟展現「BOT 2.0」
Newsweek這周有篇報導,義大利西西里島的西北岸有個小鎮叫Salemi(請見地圖),從照片可看得出是個頗有風情的小鎮,可惜的是,1968年,那邊發生了一場大地震,死了200人,此後整個鎮中心幾乎成了廢墟,荒廢在那邊多年,他們預計,大約有3000個villa需要重建。
最近,鎮上來了一個從前有藝術出身背景、當過中央政府文化部副部長的新市長,他打算好好的重建這些villa,於是找來他們曾以勁爆廣告手法出名的行銷高手Oliviero Toscani先生,推出了一個頗誇張的手法:開放給大家去「認領」這些建築物,自由重建。
記者的寫法是,每一棟Villa,可以賣你1歐元(大約50元台幣,小學生都買得起),唯一要求是要簽約,買來不能就放在那邊等著爛,得幫廢墟把原來的樣子重建回來才行,而且,必須起用Salemi當地的勞工、建築師、設計師,來重建回來才行。
專家估計,重建每棟villa的費用大約需要10萬美元(320萬台幣)左右──想想,其實並不貴啊。單單在美國,就有很多想來個徹底的「度假」的中年人,賣掉房子,或許就有10萬元加旅費再加五年以上的生活費了。而這招,不只救了Salemi城的廢墟,重建一座充滿歷史與文化風情的小鎮,順便也把該城高達30%的失業人口給救回來了!
這篇報導還跑去問了英國某位代理商,他們說,單單他們這邊,目前已收到2000個來自各國的認真的詢問,各種買家都有,有的是藝術家,想將它建成展覽中心;有些是慈善組織,想來這邊設分部;還有一個電視公司,想用它來製作一個「DIY蓋房子」的電視節目。或許旅行社可以到那邊蓋民宿,送旅行團過去住?
看到這個創意,我想到一件事。
抱歉我必須再次提到《海角七號》。這部片最搶眼的角色之一是代表會主席「洪國榮」(資深演員馬如龍飾演)有句台詞是說,「山也BOT,海也BOT,什麼都BOT…」,這句話,顯然是看完電影的許多人,都很有感覺的一句話。看了一圈網路上的發言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大家對這句話雖然都有同感,對這句話的詮釋卻各有不同,也說明了,大家對這部片子的感觸不同,卻都有自己的感觸,真有趣。
首先,「山也BOT,海也BOT,什麼都BOT」,記得後面一句話是什麼嗎?
這篇寫到,完整的句子似乎是:
「山也BOT,海也BOT,什麼都BOT,什麼好東西都讓有錢人拿去了,我們的子弟只能出去外面給人家當夥計。」
這個訴求也貫穿了全片的主要訴求,恆春不只借海辦演唱會,演唱會也應該用當地的樂團啊。《海角七號》幫了當地小忙,幫最近飽受風災的南投縣信義鄉把他們的「馬拉桑酒」賣到缺貨,但對BOT還是一籌莫展。
所謂「BOT」,指的是這種案子的三步曲:Build(政府托由廠商來「建設」)、Operate(廠商繼續「營運」個五十年)、Transfer(最後「轉移」回來給政府)。你就會問,為何要「BOT」?好問題!因為,世上每個大建設,都是需要錢的,也需要風險的,一個政府預算有限,也受制於民意,不可能天天都在蓋新的建設,特別是那種沒有直接解決某個問題的「文化建設」、「觀光建設」,因此政府把腦筋打到本來就很願意冒風險賺大錢的生意人身上,「我出公家地,你來蓋,你來負責風險,你來賺50年,然後還我」。
問題就來了,這樣來看,真正會以政府之力去開放BOT的案子,一定是「很大」,所以才需要BOT嘛!所以,政府是以權威賣掉某個小鎮的天生的寶藏,像海啊,山啊,然後因為太大,最後只有外面的廠商,甚至「外商」才標得起,然後他們又仗著全球動員力量跑去找「外勞」來降低成本,於是,BOT的案子,從頭到尾都沒有當地人的份,而且還「偷」了當地景觀。
換句話說,《海角七號》這裡提到的BOT,和台北市目前的BOT或許沒有很大關係,而BOT發展到最後應該也不會真的到「教育也要BOT」的境界,但,《海角七號》真的點出了BOT案一個很大的關鍵:BOT案,當地人能插手的常常有限,當然你說,當地經濟一定會受惠於這種「大改造」呢,但,要等三十年才有效,等五十年誰知道,等一百年誰能活著看得到?
山也BOT,海也BOT,什麼都BOT…。義大利這個案例,還真有點像「BOT 2.0」。
啥,又是2.0?你可能聯想到一個句子:「網路已經2.0,媒體也要2.0,車子也要2.0,什麼都要2.0…。」Sorry,「2.0」的部份只是輕鬆一下,請不要太在意。
義大利這招並不是「BOT」,但本質上和BOT那樣,由政府出面和商人結合,政府要建設,商人要搭著建設賺錢,是有一些雷同之處。很有意思的是,義大利的案例有點其實是「反向的建設」,藉由商人之手,將原本的樣貌歸還給城市。民眾或許不希望海被圈起來,但不會不希望回到三十年前的風光吧?
大家或許不喜歡當地來了一大堆外國人,但,Salemi可沒說,只有外國人才能買呢!以Web 2.0的精神,包括當地人都買得起,一起把這3000間房子那三十年前的榮景帶回來。而它也以《海角七號》的精神,把這個案子強迫性的要從一開始就利於當地的所有人。
「BOT 2.0」抓到了BOT的精髓,規模較小、過於分散,不能拿來蓋高鐵、蓋101、蓋橋或蓋機場,但,可以來蓋一些非常軟性的文化的東西。它不是BOT新版,無意取代第一代,也無法取代第一代,只是第一代的另一種,應該是還蠻不錯的選擇吧。
或許這方式可提供給台灣,重建許多天災被毀的城鄉,重點是要讓本地人有工作的機會,進而住進他們親手參與重建的新都市~
頭香喔~可惜funp那邊被人搶先一步….
連高速公路ETC這種穩賺的低科技工程 政府也要BOT
錢不是給那些財團賺走了是什麼
可憐的小老百姓 只能被一層層的剝…
DO NOT BE STUPID.
台灣的震災金從來沒少過,可是人謀不臧最是可怕.你知道當初錢是如何被以賑災名義,只惠到某少部分人嗎?
921後,鄉間多了很多別墅咖啡館,民宿,錢是哪來的?賑災賑成這樣?多了很多x家庄,這些農人,連庭院都有設計,但是錢不必自己出,用提振觀光名義,讓政府出錢出力,但是永遠不會有遊客.當房屋的主人誇口說他的庭院如何不滿意翻了又翻,植一棵樹花了多少錢,他隔壁親戚房子內還有電梯,我真的楞住,花別人的錢真的都很敢花,自己的車又破又舊不必換加減用.
要幫助人,請直接幫,給政府統籌永遠脫不了嘉惠少數人.錢絕不能捐給政府.至少慈濟也比政府強.
台灣政治人物100個人99個禁不起查,台灣人100個,90個禁不起查.批的很嚴,不過很貼近真實.連鄉下小學一個簡式藍球架也可以花35萬.
BOT要好,要看民情,台灣水準還不夠,也許你會說高鐵不就起來了,當初如果不是政府只能支持,高鐵早倒了.
ㄚ~是偶想得太單純了喔?
要拿別人的錢,又要保有自己
或是又要保有家園的面貌…
或是又要保有多數人利益
這本是資本社會出現後的難題
台灣很多好的案例也可以分享
關鍵在於在地人的魄力吧
我也想買一棟。
我是看到不景氣撿便宜!美國女子好玩標中56元小屋(2008/10/03 ),才想起那新聞之前的你這篇文((2008/09/25 ))。
海角七號…「山也BOT,海也BOT,什麼都BOT去了!」
現在連有安全疑慮的機場、港口,都一併要BOT了。更重要的是,要給中資(中共國營機器)BOT!
http://www.socialforce.net/phpBB/viewtopic.php?t=22840
個人認為我們水準沒到那邊,像一歐元的合約,台灣的財團一定會找當地人當人頭…何況台灣很多地方山毀水斷,根本不應該在開發觀光了,我是沒有啥解決方案,但我覺得以過去經驗來看,那個合約的漏洞太多了….
I enjoy you because of your whole labor on this blog. My mum enjoys doing investigations and it’s obvious why. We all hear all of the dynamic way you render good techniques by means of this blog and even increase contribution from people on this topic then our favorite girl is really being taught a lot of things. Take pleasure in the remaining portion of the new year. You’re the one doing a very good job.
Many thanks for everything!
Another thing I have noticed is that often for many people, a bad credit score is the consequence of circumstances outside of their control. By way of example they may have already been saddled with illness so that they have higher bills for collections. It might be due to a work loss or even the inability to do the job. Sometimes separation and divorce can truly send the funds in an opposite direction. Thank you for sharing your thinking on this blog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