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中的「連續瀏覽」不該就這樣消失掉

Web 2.0時代最早發生的一批純網站,是所謂的「連續瀏覽型」網站,首批出來者為43things.com,目前會員數至今最多也才200萬出頭,不高、沒什麼,而且讓人們列出「他想做的四十三件事」,有何意思?

這種「連續瀏覽型」網站的特色是,當它將使用者寫出的東西,就會和其他人有些地方重覆,一重覆,後面那些讀者就有福氣了

他會有蠻多東西可看,連來連去,都是一般使用者的發言。這些人就是最平凡的網民,沒有部落格,沒有發表習慣,但在43things他們發表了一些東西。從網站開發角度來看,43things這個網站真的很「純」,好像學生作業,讓大家填進簡單的東西,對不一樣的「多對多關係」作萃取,這個關係稱為「社群元素」,但這種「連續瀏覽型」網站的「元素」往往都是自訂的小東西,譬如43things就是「人」、「事情」,一個空網站就完成了,人也進來填東西了,其他人也進來閱讀那些人所填的東西了。

「連續瀏覽型」網站做不大、獲利不明,因此最近很少有這樣的網站了。不過,「連續瀏覽型」這個「概念」,我覺得,不應該從網路世界中就這樣消失掉

讓我們重新帶起「連續瀏覽型」的記憶,以下是兩個最近的「連續瀏覽型」網站:

一、Linkmood:這個新網站目前還在封閉測試,表面上看來是讓人寫微型的日記,像twitter一樣,不同的是,它以「形容詞」掛帥,每篇文章的第一句都一定得是「我今天感覺『xxxx』。」這xxxx不是一個笑臉或哭臉(emoticon),而是你自填的一個形容詞。點入這個形容詞,可連到其他也是同樣心情的留言。身為讀者,閱讀一排百味雜陳的留言沒什麼意思,但閱讀一連串「驚喜留言」,或閱讀一連串「傷心留言」,還是一連串「I am in Love!」的留言,每個人自己講自己的事,但心情是一樣的,這樣一串列下來,好像很有趣!Linkmood主打「心情」為社群元素,有機會做出一個新味的「連續瀏覽型」網站。

二、moralize.us:這個新網站讓網民討論一件事「是對還是錯」?和一些PK網站不同的是,這網站不分左右兩邊,而強調著「每人簡單一句話」,「多多在各題下發表」,讓「對和錯」就說明了全部。這個網站的每一個話題都可以點進去,譬如「吃麥當勞是對的嗎?」、「刺青是對的嗎?」、「離群索居是對的嗎?」,看看大家寫它「對」還是寫它「錯」,各是什麼言簡意賅的原因,然後看看是誰寫的。看看首頁就知道這個站被網路上無聊的人給污染得嚴重,但也因為簡單的題目、簡單的回答,每個人都回了好幾個問題如這位David562就回答了近50個問題,有的如這位Beerguy則用心回答了5個問題!

提到這個突然消失的「連續瀏覽型」點子,談談網路上,大家不應太快便將某方向三振出局,尤其是已經嶄露頭角的東西。我對網路的熱情來自於「全民」。看,電視比收音機花了更短時間達到「全民都用」,手機花了比電視更短時間達到「人人都有」,這些產品能達到這麼高的普及率,都是因為造價夠低、民眾願花錢買

但,沒人問過一個有趣的問題:假如當年電視是「免費的」,大家會馬上使用嗎?

當年瓦斯爐是免費的,大家會馬上接受嗎?

洗衣機,大家會覺得習慣嗎?

飛機呢,大家馬上敢坐嗎?

網路到現在才16年,它本身不是一個產品,是一個大方向,這大方向中,有一些東西如「網路購物」已在短短5年內成型茁壯,如IM、部落格在短短3年內成型,如社群網站在短短2年內成型,它們基本上幾乎免費,或比實體還低的價格搏取客戶的接受,因此,互聯網和其他創新科技產品,走的似乎是完全不同的發展模式

其他產品努力的壓價錢,我們呢?

我們不能就這樣傻傻的摸索下去啊。有些已成功的東西,我們要繼續發展下去;不成功的東西,我們要即時止血。

我覺得,「連續瀏覽型」就是其中仍值得再開發,尤其,將它巧妙融入現有的網站之中?網站設計,不妨強調「連續瀏覽」的「魅力」,這對網站設計師應該要是「舉手之勞」,應將那些比較大的、可以連續瀏覽的「元素」給清楚的標示出,但這件事,也是要跟網頁設計師充份溝通的,因為,一個網站到處都是明顯的「超連結」(好讓人點進去),網站長得像破花布,設計肯定不喜歡。但,使用者玩網站不是在欣賞一幅美麗的畫,更重要的是它「好不好用」,美化之後,所有的設計是在讓它「更好用」而不是讓它「更美化」,不然空有一個美美的網站,卻「用一用就卡住、下不去」。所有網站都還有空間可多思考加強「連續瀏覽」的可能性。

4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