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北京奧運 + 2008互聯網,博客是唯一的金牌?

令全球華人興奮不已的北京奧運,已快進入最後二星期的最後倒數計時!國際奧委會宣布,這次北京奧運期間,各國參賽的運動員將「被允許寫BLOG」,自己當自己的媒體。但是,輿論的重點集中在國際奧委會竟仍禁止以下幾件事,包括,博客不能訪問其他運動員,寫在部落格上,也不能上載任何的影片或聲音。相片是允許的,但只能拍靜止的照片,不能拍正在比賽中的照片。除了這次奧運的正式贊助商,網誌裡不能置放任何其他廣告。而奧委會連「域名」(domain name)都要管,不得使用「某某某Olympic.com」,只能在「某某某.com」路徑之後置放「Olympics」的字樣。

這樣的規定可說是史無前例,平常,博客寫網誌,避過一些敏感的話題,不會有這些限制。國際奧委會之所以作這樣的限制,是因為他們了解互聯網真的很厲害,每個運動員既是表演者也是觀眾,而且是最貼近的觀眾,比媒體區的那些記者,還要貼近!各國的媒體,可是爭破頭想取得各國的奧運轉播權,還有各式各樣的「official sponsor」也是花大錢才取得進入奧運的看板,為了公平,就做了這樣的規定,以免奧運比賽被「無孔不入」的博客們進來,寫幾篇就傳得「全球四處都是」,那些獨家採訪與贊助的錢就百花了!

也謝謝國際奧委會這次的「提醒」,大家才發現,這個夏天的北京奧運一過,博客界或許即將開啟一個新紀元

忘了曾在哪裡聽過一段比喻博客的話,我覺得很妙,用自己的方式詮釋一下──

「Blogger就像一盆長得特殊的小草,平常不知道有人會看它,畏縮在角落。」

「只要給它一點點的水份,它就會成長,並且伸展自己最美之處。」

這世界有很多這樣的小草,就算給它水份(觀眾),儘管不可能長到多大,但,會有一些讀者,覺得這世界多了一些有趣的讀品(毒品),讓他們充滿感激的上癮在新的閱讀體驗裡。

這就是為什麼,2008年北京奧運即將對博客圈產生重大的影響。

從整個網路的角度來看,北京奧運發生在美國互聯網剛好「疑似」即將重整的階段,網站該賣的已經賣掉,剩下的有些流量到了頻頸,獲利模式也尚還沒像許多其他網站摸出讓使用者乖乖以Freemium付費、或其他類似Google當年創造的全新廣告手法,所以許多人就在說,是否有機會在這個全球注目的時刻,為網路界帶來一些影響?但,除了社群網站如Facebook一些關於Olympics的應用程式,好像沒看到哪個網站真的衝著奧運而來的,反而是其他傳統贊助大廠如麥當勞為奧運搞了一個驚人的「The Lost Ring」全球線上遊戲,可口可樂也搭著全球共聚北京之風搞了一個「Design the World a Coke」。在美國網路界,彷彿沒有北京奧運這回事

但部落格,blog,或是類似型式的「發表系統」,這次北京奧運,肯定是要好好的發揮一筆了。這麼多人齊聚一堂,帶著twitter去,帶著plurk,帶著stickam,讓最新的照片塞滿Flickr,讓最新的影片塞滿YouTube……。各式各樣的發表平台,到今天剛好到了最頂峰,當各國的運動選手關門訓練好、準備搭機到北京的同時,網路上那些「愛發表的人」也被訓練好了、也準備搭機到北京了!

這一場比賽期間,肯定有許多「作品」會跑出來,就算只是一句twitter的哈拉,也比電視上的都還好看!

除此之外,聯想Lenovo看準這一點,起了一個叫Voices of the Summer Games的行銷活動,找來14位來自各國的運動明星,許多來自一般較冷門的運動如划船水上花式摔角等,送他們一人一台筆記型電腦(laptop),和Google的Blogger平台合作讓他們自己開部落格,只要在邊欄置入「Lenovo 2008 Olympics Blogger」即可(並沒有強迫一定要,比如這位代表加拿大的女體操選手Alexandra Orlando的網誌好像就沒有嵌)。他們有的原本都有自己的網站、自己的網誌(如這個),國際奧委會的悉心保護下,這些傳統媒體如加拿大的CBC也樂於將部落格的消息嵌在一頁,讓大眾讀者收到不一樣的訊息。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同時,還有百花齊放的發表。你說,網誌已經四處都是?錯,數字顯示,各國皆只有1%或甚至不到的人擁有固定在網誌發表的習慣,想像,北京奧運之後,假如再多個1%呢

就是比現在多出整整一倍的網誌了!驚!

這個是「結果」,那「準備」呢?

現在準備什麼都來不及了,開一個網站,都沒有用了,不過,除了在家看電視,還可以做好以下的準備,通過網路,得到一些別人沒有的「好東西」:

一、透過RSS訂閱整合奧運相關消息:趁比賽還沒開始,至少先在自己RSS閱讀器內開一個「Olympics」特區,除了先加入奧運官方的RSS,以及其他種子如這裡這裡之外,可以花一點時間搜尋一下網路上自己喜歡的關於Olympics的部落格,以及其他一些重點平民網站的,譬如即將去北京參觀奧運的博客如Lindsay TolerNick AxfordKeith Quinn,還有這個共筆部落格(也順便監督一下這些老外博客有沒有寫什麼不友善的語言)。總之,這些準備功夫誰做得比較好,誰就可以更快一步得到別人沒有的漏網鏡頭或特殊消息!

二、密切關注在北京與周邊比賽場所發生的「網友聚會」:不知道有沒有這樣的活動,或許只是在hotel的lobby下午三點,這樣短短的一場各國的小網聚,就算人不能到現場,至少知道有哪些族群在那邊相會,或許在會後可以從中弄出不一樣的體驗。

4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