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臭皮匠只要自己「猜2遍」,也可勝過諸葛亮

上周《經濟學人》寫了一篇「你腦中的群眾智慧」(The Crowd Within)。科學家發現,不只是一群人的智慧加總可以接近於事實,其實一個個人的腦袋裡,就有接近了「群眾智慧」的效果

想想,今天請我們猜一下,整個城市的車子有幾輛?我們會說,唔,讓我想想,這座城市有100萬人,「好,大約是50萬輛吧?」

過了五分鐘,我又再被問一次同樣的問題,並希望我講一個不一樣的答案。唔,可是,我第一次回答,就已經很盡力的想了,現在又要我再隨便想一個答案?好吧,我再隨便想了一下,唔,最近新聞都說愈來愈多人在搭地鐵了,每戶人口大概只會有一輛車。好,我再猜一次,「大約是20萬輛好了。」

結果,科學家發現,最接近正確答案的,既不是「一開始就努力想」的第一個數字,也不是「二度被強迫再多想想」的第二個數字。

最接近正確答案的,竟是這兩個數字的平均值!

這是靈異現象嗎?

文章描述,科學家找來428個人作實驗,問他們「全球有幾個%的機場座落在美國本土?」這種問題,一般對網路不熟悉的使用者,就算回家查也大概查不到吧。科學家先請志願者想一想、猜猜看,然後將答案記下。

然後,科學家將志願者分成兩組。在第一組,科學家請他們在猜了第一次後,立刻「再猜一次」。而第二組,科學家則等到三星期之後再請他們回來「再猜一次」。結果,科學家發現,無論是哪一組,每個志願者兩題的平均值皆比較接近於正確答案。不只如此,第一組,也就是馬上回答的那組,他們的平均值比個別答案還要準了6.5%,而第二組,也就是三星期後回來的那組,平均值比個別答案提升了高達16%

不過,個別的平均值,還是不敵這428人的總和平均值。一個臭皮匠,還是不敵三個臭皮匠,但是已經接近了。

有趣的是,科學家竟然無法解釋,為何一個人腦內會有「群眾智慧」的效果?

文章說,科學家唯一的勉強解釋,就是人類的「generate and test」的天性,就是人類習慣對世上的東西先產生一些「假設」,然後再去與眼睛所看的實際世界去看看正確不正確,正確的話就馬上為大腦所採用。這段過程只是千分之一秒而已,是人類的天生俱有的能力,而這個能力可能被包含在潛意識裡了,所以我們做的兩次猜測,雖然不知道現實的答案,但一邊猜,一邊很自然的就在學習正確的答案怎樣才對,換句話說,兩個答案都不是我們的最佳答案,大腦的天性讓我們自動就是讓兩個數字的平均值才是答案………唔,科學家這樣的解釋還是稍玄了一點。

我超喜歡這類型的文章,大家繼續在看我文章的人也會發現,自己的腦袋能做愈來愈多事了。我自己做創意產業做這麼久,也有這樣的經驗。我更有興趣的是,像這樣「一個臭皮匠」現象,教給我們什麼新的運用大腦的技巧呢

創意事業,無論是寫書、寫歌、製作網站……如果是一個既有需求,那我們應該找的答案,是在需求者身上,而不應憑空想像。但若我們走的不是既有的清楚的需求,走的是完完全全的藍海市場,走的是「藝術品」路線,求的是那一夕爆紅網路效應,那,那個創意的發起點與發想者,幾乎就是整個產品是否成功的關鍵了。有些網站創業家,在還沒做出來之前,就急著「放點子」去給外面人知道,有些人是想要藉此尋求他人的支持,我在演講中皆指這樣的創業家為「初級創業家」。如果敢出來創業,為何還要尋求他人的心理支持?自己做就好了啊!另一批人是聰明人,追求的是「群眾智慧」,這也有一些盲點,我以前做網站有類似經驗,把點子與別人說,不見得會得到支持,但扼腕的不是「對方支不支持」,而是對方「真的有完全聽懂這個點子」嗎?

你會發現,沒有。

因為,有些東西,實在難以形容也!自己一個人,才能感受那細微的背後設計的原因,以及「想要知道的事」,而我也早就發現,細微除了在事情上,也在「時間上」,為自己在不同時間,過來重新想一次這個點子,感覺會很不一樣。

一個常常在看市場、動腦筋想點子的創業家,都有以下的經驗:通常一個點子剛想出來,都是在第一天最興奮,到了第二天,就會慢慢的「回歸現實」,所以我們都已經習慣,在第一天不要太高興,記得先「冷」到第二天、第三天,直到下星期、下下星期,不斷的回來「再想一次」。或許可以一邊同時動手做,但不能只「做」,還要自己回來想想看。

這不是說,「自己最可靠」。而是只有創意家自己,才能掌握那毫米般細小的思緒。魔鬼就在細節裡,在知識工作者、創意工作者的「細節」,往往就在自己作品裡當初那千千縷縷的初衷及後面鋪設的細微脈絡裡,只有自己,可以緊抓到為何要用那個東西。如果科學家今天證實了,自己一顆大腦,就可以有群眾智慧,那現在更重要的是,選個周末的早上,爬山的路上,或是剛喝完咖啡的那最high的時候,把自己腦子清空,給自己一個完完全全的清楚的環境,好好整理一下自己腦裡的這些渣渣滓滓的點子。

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和自己展開一場無聲的對話。腦裡可處理的資訊速度遠遠大過於嘴巴的說話,以及沒必要的爭論與交流,先趕工一下,做出「接近群眾智慧」的決定。一個臭皮匠,就可以勝過一個諸葛亮。

18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