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DNA是說:曾經擁有,就要天長地久
這期的《經濟學人》刊出一篇很有趣的報導──儘管人們自以為很「理性」,但當我們必須做出「二選一」、「三選一」,面對取與捨的決定,我們對於「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會給它一個高於其他的價值,較為捨不得放掉。科學家說,這是人類心裡所謂的「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經濟學課程如這裡會教到,「稟賦效應」是「行為財務學」的一部份,和確定性效應(Certainty Effect)、框依效應(Framing Effect),以及文章提到的確認偏見(Confirmation Bias)、西瓜偎大邊效應(Bandwagon Effect )等等,都是人類在作經濟決策上時,一些不理性的思慮。
這篇文章有趣的是,它進一步的指出,「稟賦效應」其實出現在人類大大小小的事情上,而且還存在我們DNA裡!
科學家找來幾個大學生,小心的做了一個實驗,問他,你要一只馬克杯還是要一塊可口的巧克力?大學生沒說特別想要哪一個,於是科學家就送了馬克杯給這位大學生,過了一陣子,再拿巧克力來問他,來喔,要不要吃這條誘人的巧克力啊?馬克杯給我,巧克力就給你吃!沒想到,這個大學生跟小學生一樣搖搖頭,死命緊抓住他的馬克杯,死都不想換。
一位經濟學家也從自己身上發現「稟賦效應」的痕跡。他家裡藏有幾罐名酒,之前有人要向他買,他都不願出讓。某天家裡遭小偷,名酒全被偷走了,保險公司也願意全額賠償這些名酒損失,但他卻發現,他拿到這些錢,也不想再去「買回」那些名酒,儘管那些新名酒的年份與廠牌與口味都和原來被偷的那些一模一樣!保險業者的存在,就是在支付一個經濟環境的種種風險的,現在風險被支付了,卻不去拿來「復原」來失去的東西,那就表示,失去的東西(名酒),已無法用原本的價錢來買回了。
我們小時候也都有類似的經驗,回到家發現,咦,我最愛玩的那個小玩偶怎麼不見了?媽媽說,早上丟掉了!我哭啊哭啊,要去追垃圾車,還是追不回來……媽媽說,好啦,明天再買給你一模一樣的!我卻說,「不要!」因為我覺得,那個不是原來的那個「我的」玩具。
重點是,這篇《經濟學人文章》除了提到各式各樣的實驗,證明「稟賦效應」確實存在之外,還提到了一個重點:為何,人類就是無法擺脫「稟賦效應」?是不是和大自然的天擇有關係?一旦擁有一個東西就不會隨便放手的人類,後來才可以在大自然中存在下去,那些「始亂終棄」、「說走就走」、「遊走於好幾個之間」的人,本來是已經被淘汰的。
旁白:但,他們又出現在2008年了。笑。尤其當你翻開《壹周刊》。
科學家為了證明「稟賦效應」是含在動物裡,於是開始對猩猩作實驗。結果,他們真的發現,連猩猩也出現了「稟賦效應」!科學家給猩猩兩樣東西選擇,一根是花生醬做成的棒棒糖,另一根是一桶好喝的果汁,猩猩呈現出「難以判斷」的樣子,有些猩猩想了一陣後就選了花生棒棒糖,可是,當科學家再拿著一桶更好喝的果汁來給猩猩選,卻有高達80%的猩猩不願更換。
更有趣的是,科學家若拿「不是吃的」給猩猩們,牠們完全不會出現這樣的稟賦效應,也不會對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產生「不願放手」的心態。原來,猩猩只對「吃的」有感情。科學家說,這是有道理的。對猩猩來說,最重要的東西就是吃的,大自然教牠,遮雨的樹葉可以不要,但吃的不能不要!但,對人類來說,「吃」不再是最重要,生命中同時出現了其他重要的東西,譬如玩具,譬如名酒,譬如股票,譬如好多好多其它的東西……人類文明了,也對一些東西產生了感情,自此,人類對許多東西都產生了強烈的「稟賦效應」。尤其,「稟賦效應」發生在人類的伴侶上面,有許多朋友出現了不結婚效應,早在好幾年前就認為「應該分手」,也很想分手,卻還是繼續「慘拖」(不是拍拖)了十年,還在身邊,因為他們都不敢當「那個壞人」,希望對方主動的提分手。然而,當對方提出分手時,若不是自然分手,而是因為有「第三者」的出現,還是有強烈的失戀的失落感。
我喜歡這類文章,因為它講到「人性」。我們總錯以為自己是很理性、很文明的,這樣的文章就是在提醒我們,我們還有一些「猴性」,尚未治理好。文明人被快速變遷的科技給完全改變生活,十年來我們身邊就多了手機、數位相機、互聯網…十年後我們會多更多,我認為身為一個文明人,尤其是接下來的一、二百年,高科技公司負責研發更炫的產品,其他學者就應該來杜絕「猴性」,有些「猴性」是很明顯的差勁的,譬如群體欺負弱者、諂媚強者。
但這篇文章講的「稟賦效應」,好像是一個不錯的猴性。這個「稟賦效應」猴性,遇見了21世紀人類的「花花流水世界」,正慢慢的被文明人給消滅中……看!大家都不願在第一個伴侶就要談到結婚的事!不願在第一份工作就說要終身在這裡當「XX人」(XX是公司名稱,我自己也這樣提倡)!也不願住在一個地方就認定自己終身就會住在這裡了……。現代的人們一再的訓練自己「放棄所擁有的」,一再教育自己「曾經擁有,不必天長地久」,一開始因為「稟賦效應」可能很是痛苦,但現在大家被訓練得差不多了,住的是一生的第十棟房子,交往的是第八任女朋友,待的是第九間公司,騎的是第七輛機車,想換就換,想走就走……或許,「稟賦效應」會是我們唯一應該考慮找回來的,善良本性。
更好笑的事..人類除了會對本來所有的東西有佔有欲以外,連對負面環境或想法,也有依賴感(若長期處於某種環境中)突然掙脫了還會有種說不出的失落感…不過好環境壞環境,只有人適應了,就是屬於自己的環境!
感謝您, 這篇好文
有些人,例如我,常堆一些別人認為無用的雜務,自己卻自認有天總會用到.
應該就是這種 endowment effect 吧.
但是我喜歡 原本無用變有用 的成就感
這是理性 或 非理性 應不容易區分.
有趣的論點,也證明上帝的創造果真奧秘奇妙…
有意思的「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
應用在行銷上面
人人都想要個人化的商品
所以將個人的元素融合的商品就容易成功了
稟賦效應很理性呀,誰說稟賦效應不理性?
一個東西你已經嘗試過,也滿意它的味道的話,當然不願意放棄已經有的東西,去冒險嘗試一個未知的東西。如果你不滿意它的味道的話,有人要拿一個新的東西跟你換,你一定會換的。
稟賦效應跟“善良”、“從一而終”無關,純粹只是風險與收穫的計算。就像每年年底都有人換工,不換工的人,可能只是新工作的薪水不足以讓他做出這個冒險。不敢和交往多年的伴侶分手,理由亦同。
同意haryewkun所述,與我第一眼讀完全文的想法有八成雷同。
另外引上文(有些「猴性」是很明顯的差勁的,譬如群體欺負弱者、諂媚強者。),猴性一定有它存在的必然性,不論優劣。
稟賦效應 可能是假專情?
endowment effect應該是一種經驗的累積。如果不是有思想上的突破,人類的行為大多是經由「獎懲制約」所產生的經驗結果。人類的「歸納」、「類化」能力加快了學習的速度,但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一些副作用。小時候被火燒傷過的人有可能會害怕或是排斥「熱的」、「亮的」、「紅的」東西。這裡面,排斥「紅的」東西顯然是沒道理的無理性行為,但是卻是「經驗」造成的。我認為人們會害怕陌生的人、事、物或是對某些事情有無名的恐懼大多是來自於「制約學習」與「歸納類化」。習慣於「維持現狀」應該就是追求安全的求生本能吧。
這是『熟悉度偏差』和『作為後悔』造成的,人群中還是真的有那種快刀斬亂麻,直接停損出場的人。這…是需要訓練的。
我以為 one by one 的婚姻不是「稟賦效應」造成
應該是排擠效應造成
這麼說吧~
有規定不能多對多的婚姻嗎?
來分享一下我的經驗,我在網拍市場上試過,原本拍賣的東西沒有人下標或是提問,如果這時候你去提高價你就會發現有人來問你為何提高價錢,好笑吧,我屢試不爽, 哈哈哈!真好玩。
這不過是大多數人潛意識中害怕改變的原理.
不知為什麼六大會認為這是一種好習慣.
但歷史上的偉人大多數不論對事對人都是敢破敢立. 就算是伴侶也一樣.
偉人換過三四個老婆以上的所在多有.
雖然這說起來不太道德. 但他們能夠成功很多就在於’不念舊”.
抱歉再補充一下.
你不認同第一份工作就要作XX人, 不要定型自己的未來. 要反抗這個稟賦效應.
確又認為伴侶就一定要天長地久. 維持這個稟賦效應.
這其實有點矛盾. 摻雜了很多你個人的思考在裡面.
你好,我最近才開始訂閱您的RSS,也非常喜歡!
關於猩猩實驗原文是
In the chimp study, tubes of peanut butter and frozen juice bars were used
所以是花生醬與果汁冰棒
其實有時候很多是不甘心,或者是貪心,假使你把第二樣東西送出來的話,任何人都要,就好像男女朋友分手,還是想要把對方牢牢掌握在手裡,是不甘心放手,還是所謂的 endowment effect, 大概都有吧,得不到也不願意其他人拿到,其實這些意義都不大,可能是心中的不安全感作祟吧!
感同身受~好好玩喔!
我們常說,輪迴。
在家庭暴力環境長大的女孩子,會選擇有暴力傾向的男人,
因為她熟悉這套運作模式,知道如何應變,
或者說,知道如何預測接下來的行為。
在酒鬼家族成長的孩子,容易嫁給酒鬼,
也是因為熟悉並能掌握感覺。
幸?不幸?
真是所謂天賦異稟?
人要能夠從原生環境中突破限制,才能蛻變,才能成長。
有看過1年甲班34號嗎?
34號就是放棄所有才能被現實接受
大家回頭看看,值得嗎?
最慘是大家都不敢回頭看~~~~~
原来这样的。这算不算念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