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上最出名的台灣小孩
YouTube上最出名的「台灣小孩」,是誰?
陳士駿?OK,大概是吧,他是創辦人哩。除了陳士駿以外,有沒有其他「平民」?
一個華裔小男生叫「Kevin」,本名似乎是「Malvin」,長得就像千千萬萬個其他華裔青少年,但網路上,他給自己取了一個「Kev Jumba」,聽到這名字,喜歡看YouTube影片的美國網友肯定「如雷貫耳」,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直到上周我寫出Kev Jumba在iBeatYou也有自己的首頁時,才有人跑來跟我說,原來這個小朋友的父母,也是台灣去的移民!換句話說,Kev Jumba很有可能是YouTube上最出名的台灣小孩!
也是在家鄉最不出名的台灣小孩──關於他的介紹,一出了YouTube,網路上非常稀少,而在華人世界這邊,更從來沒聽過這號人物。但只要看看數字就知道KevJumba有多紅──YouTube的「KevJumba頻道」目前已達20萬人訂閱,為全球訂閱總數第四高的頻道。而KevJumba旗下38則影片的總和瀏覽數已達3000萬次,為全球「諧星」類別中第九高的。注意,在YouTube通常只要上50萬,就算是很成功的病毒影片了,Kev Jumba目前錄製的YouTube影片中,有高達10則竟然破了「100萬人」次瀏覽,這則「Ask KevJumba」更吸引了260萬人次瀏覽,並吸引了1萬1千1百人留言,天,這麼多留言。這則在講「我必須面對各種歧視」的,更吸引了高達15,343個留言。
這麼多的人,湧進來看一則又一則片長不超過5分鐘的短片?這些短片,大多都是在Kevin自己房間裡拍攝的,Kevin總是這樣對著攝影機開頭,「Hi I am Kevin。」然後就對著攝影機自言自語了5分鐘,而且就像許多華裔一樣,Kevin舉手投足試圖擺脫華裔的味道,他的皺眉,他的黑人手勢,他的瞇瞇眼,他的眨眼,某個力量源源不絕的從他纖瘦的身體爆發出來。
讓KevJumba走紅的主因,就是他自言自語的「議題」,以及他詮釋這些議題的方式。他的議題圍繞著「對華裔的偏見」,想一正歐美人的錯誤印象。早期他拍了這篇「就算在YouTube,長相仍決定一切」,抗議亞裔就是被當作「李小龍」(他還表演了一下)。他舉例,只要變成美女,在網路上僅需談些與男朋友的私密情事,秀一條乳溝,嘿,就會有很多人瘋狂進來點閱觀賞!他也湊到鏡頭前,告訴觀眾,看,我們華裔的眼睛,不像花木蘭畫成「鳳眼」(slanted eyes),ok?而且,看啊,我一點也不像書呆子(nerdy),我是一個「壞小孩」呢!說著說著,從旁邊拿出一張考卷,上寫一個大大的「B+」。看,我不是「A student」喔!
「當你是白人,你得了A就是超棒的Awesome,拿B也還不錯。」Kevin說,「但當你是華裔,你拿A叫『average』,拿B叫『bad』,拿C就是『crap』,拿D是『death』,拿F是『fuck』!」
KevJumba對「角色扮演」也尤其拿手,常常在房間裡直接一人分飾二角。他的音樂也配得很巧,輕鬆進行,有時完全靜音,而他的「後製」更是抓到重點,字幕會時而出現,讓他的脫口秀更豐富也更有架構。
當然,你問我喜歡他嗎?其實我看得不是頂舒服,因為就像大多華裔ABC,KevJumba試著糾正歐美人的方法是,「我和你們一樣,但我和我爸媽不一樣」,所以,在KevJumba的影片中,旁邊偶爾出現他媽媽的聲音(應該是演的),故意操中文破口音,教訓Kevin,「你讓我們蒙羞!你讓我們蒙羞!」還有爸爸的聲音,要拿出孔子教悔來教訓他。然後譬如在這篇「Put it in Purse」,他談到準備要開學了,他爸買給他一輛新車,然後秀出他媽媽教他開手排車的驚慌與講破英文的笨模樣。我猜這仍然不是他媽,這是他朋友扮的。而這位台灣小孩KevJumba,目前還只是一個高中生,在德州念書,由於還在發育,在YouTube找到較早期的影片如剛剛那則「就算在YouTube,長相仍決定一切」,Kevin的個頭明顯比現在較小,臉蛋也比較稚氣。
KevJumba的成功,給我們這些在台北、上海、北京的故鄉人什麼樣的震撼?應該就是,華裔已經漸漸打破了「成龍障礙」──華裔向來都是「見光死」,電話裡可以聽不出口音,網路上可以用個匿名分辨不出種族,但一看到長相,「喔,Asian!」許多有的沒的的既有印象就套上來了!Kev Jumba從YouTube爆紅,足見,原來華裔也可以在影音節目出頭天。這樣的話,如果想在歐美透過viral video得到效果的,可能可請華裔製作病毒式影片(viral video)。當他們回台北玩,隨便抓一兩位,拍些好玩的東西,100萬人來觀賞,等於這「廣告」給100萬人看到,這個管道一切都是不用錢的,拍攝與後製成本也低到不行,一切只要找對「人」,拍對「片」。
對於做網路的人來說,除了這個以外,華裔們,也幫我們亞洲這邊網站想搞「網路外銷」的,鋪設了一條「星光大道」,我將它叫做「ABCDC」,就是「American-born Chinese Direct Channel」,抱歉我的用字,大家懂這意思就好,也就是在網路上直接讓ABC先開始使用,以他們為第一批假想使用者,使用成功後,其他重度使用者大約也會搞定了。因為我們發現,華裔美國人不但是網路上相較熱情、相較高能力的一批使用者,也對家鄉來的網站「網開一面」。所謂「網開一面」不是容忍你的bug,而是當我們這邊還有一些中文內容,甚至帶來一些中文明星,或一開始有幾個故鄉的帥哥美女會員,這些ABC不但看得懂,也很喜歡看。
在Voofox,要成功做「創辦團隊」與「網路外銷」之間,我們在run了半年後決定忍痛先選了前者,讓同事做他們熟悉且有感情的台灣網站,因此,目前手上三個未出的案子,有兩個是中文網站,以後也都是中文網站,與當初想的有些相悖,不過,「網站外銷」仍是商機所在,我們期待有能力的技術團隊,摸出一條「ABCDC」,就算一開始做中文的網站,也有機會丟到歐美,一試水溫。
始終網路上的文化界限還是很深,外銷不僅「銷」困難,「製」的過程中也不易忍受文化差異。不過,網路要真正成功,老實說,也還是要外銷的。
還早呢~
等大家都把語言學通了再說
網路上隔閡最大的障礙就是語系問題
破了這個文化要融合就快很多
可說是趨勢
不用強求
本土化 VS 國際化
一群國際大廠(yahoo / goole)
搶著進台灣,做台灣本土化的市場,
台灣的網站反而想先到國外去落地生根…
「換個環境做做看」的思維?
還是長久以來被國外影響的風氣傳不進台灣,
所以只好把這些風氣再回到發源地去發酵一下。
—-
沒有批判的意味(因為公司也是以此為目標),
只是換個視野來看這件事情。
第一次知道twitter是兩年前在德國唸書的朋友傳給我的網址,
當時據說他的朋友跟同學都在用,是非常風行的服務。
到了現在,雖然台灣也推出相關服務,
不過應該還是遲遲沒打進學生的生活圈,(也可能只是我視而不見…)
感覺文化、風氣跟使用習慣真的影響很多。
像部落格寵物的風行就讓人覺得蠻意外的…
有趣的點子,有趣的網路世界。XD
呵呵.建议MR去搜索下 EVOLUTION OF DANCE…
今年应该会超过100,000,000次吧
聽口音那媽媽比較像是找菲律賓的朋友演的
Good article , thanks and we want more! Added to FeedBurner as well
I like Your Article about YouTube上最出åçš„å°ç£å°å© (Mr. 6) Perfect just what I was looking for! .
The daughter may be so rather busy using the study in addition to extracurricular fun-based activities, the guy asked about to help use some benefit personnel for 1 associated with his or her records about this area of interest. He gotten thus thrilled the moment read a report the way it approved their horizon. He authored of which conventional paper very fast next found a powerful An important. So thank you for ones own great piece of writing. He asked about in order to save you will. He would certainly keep coming back anytime devoid of inspiration. Adios for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