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全球品德最高的93家公司出爐,Google、Oracle擊敗微軟、雅虎

最近專推廣「企業道德」的新媒體「道德大氣層報」(Ethisphere),六月初選出了「2008最有道德的企業」(World’s Most Ethical Companies,簡稱「WME」),一共93家廠商被選為「2008年最有道德的企業」。而Ethisphere是連續第二年舉辦此評選,這次和Forbes雜誌合作,得到更多的曝光,也修正了第一屆被人垢病的問題,同步開放給私人公司及小型企業報名,於是93家企業中有40家是新加入的。重要的是,Ethisphere選出這幾93間WME企業後,還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巧合──

愈「道德」,股價成長愈大!

看,從2002年以來的股價成長率來看,這93間WME企業連續五年皆擊敗了標準普爾500指數。以今年五月來說,WME企業五年來成長幅度高達70%,而S&P 500只成長了30%左右!但細心的人會發現,這還不簡單?只要在「選公司」時小心一點,挑出93間股價成長較高的公司入選,就可以吸引大家的目光!這邏輯比「從A到A+」書裡所描述的方式還要好「作弊」,畢竟,誰知道所謂「道德觀」是怎麼評選的呢。不過,Episphere試著在新聞稿裡「自圓其說」,包括搬出一列評審委員的名單,並選了幾家入選企業解釋它們如何達到它所設立的「品德標準」,然後這些品德標準當企業「達到」時,又為何對他們的股價產生快速成長的效果,若各位有空,可以在這裡仔細讀一下,或購買它出版的評選年鑑。

Ethisphere強調,它的評選標準絕不只是從前那些「環保」、「公益」這類的事,它分為七個面向:

一、企業公民與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citizenship and responsibility),20%:此企業有沒有作好當地的環保工作,有沒有將所得作好公益、幫助弱勢團體?

二、企業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10%:企業有沒有完成對投資人的責任,企業經營人士有沒有無弊端並高道德的執行股東所賦與的經營責任?關於企業治理可見這裡這裡

三、為大眾發明了有用的東西(innovation that contributes to public well being),15%:企業的產品是否讓大眾直接受益?是否夠創新的去走藍海市場,為人類發明新東西,而不是在一片紅海中殺價殺功能取勝?

四、在業界擁有領導聲望(industry leadership),5%:在該產業中是否有讓同業信服的領導聲望,足以以身作則,做為該產業內部做生意的標竿準則?

五、高層人士的領導魅力(executive leadership),15%:企業的高層經營者的領導能力如何?是否以身作則,為整間公司樹立良好的道德模範?

六、以往的訴訟記錄與品牌名聲(integrity track record and reputation),20%:企業以往與其他公司、組織與個人的訴訟糾紛的出發點是否為善?從這些法律上的來往中,透露此企業是否正當的經營自己的核心產品?

七、企業內部的道德相關的系統(internal systems and ethics),15%:這大概是說,企業的內部管理規則是否有效的盡量杜絕有道德疵的流程,並有系統的排除可能道德暇疵的人事決策、商務決策與管理決策?

也來看看,被選入「2008年最有道德」的公司有哪些──

軟體方面,唯一入選的三家是Oracle、Salesforce.com、Symantec。(Salesforce.com還特地發了新聞稿)

硬體方面,唯一入選的三家是Cisco、昇陽電腦、Xerox。

餐廳方面,唯一入選的兩家是麥當勞、星巴克。

互聯網方面,唯一入選的是Google。

注意:微軟?沒有入選,Yahoo!?也沒有入選。Amazon、eBay,都沒有入選。

文章說得對,企業是這麼多人的組織,非常的複雜,每個人的決定,和公司、和個人、和部門、和直屬主管、和主管的主管……都有關係,一兩個決定不對,企業的道德就毀。這些鳥事可用制度規範,然而最終成事敗事還是在於「人」。每個人的道德觀雖從小種下,後天仍可型塑,因此我的想法是,一間「道德企業」最終仍由「有道德的人」來經營。

天下雜誌辦過「誠信」的課,學學文創也在辦「誠信」的課,總覺得,開口閉口的「誠信」,好像一顆硬石頭,好像一個沒有感情的口號。其實道德企業,就是一個「有感情」的企業,感情沒多到沖昏了頭影響商業利益,但感情多得剛剛好足夠讓人與人之間乾乾淨淨的像通暢的大道。一間企業是可以「感染」的,從上到下,若嫌「誠信」太硬,它應該換成「誠意」,以「誠意」來對待所有的同事、合作廠商。

當員工之間「以誠待人」,所有的弊端或不道德就會減少。最近常和表哥或長輩請教管理經驗,從一個朋友那邊聽到,他有次與某廠商談生意,準備付尾款五萬元,沒想到付的時候,廠商很老實的說,「不,你給太多了。」

朋友才回去查了一下,發現原來尾款只有三萬元。這時候朋友遲疑了。本來就以為這是五萬元,結果以為是三萬元?

朋友想,是否應該再加個一萬元,變成四萬元給對方,以作為感謝他的誠意?

後來想想,對方以誠待人,這個誠意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那麼,也應該以誠意來回答,金錢歸金錢,但賺來的是兩方從此更以「誠」來互待。不確定這是不是一個好例子,但那位朋友的思維還蠻有意思的。

現在在企業打滾的人士,其實就是「兩個東西」,一個是人際的人性,一個是利字當頭的商業,這兩個常常可以互換。譬如我另一個在業界混得很開的朋友,常常奉勸我的一句話就是:「你給他什麼,他就會給你什麼。」「人都是互相的。」他所鼓勵我的所謂「互相」,不是誠意,而是互相有些實際的給送,大的是幫忙關說長官,小的只是一點點小惠,或是小到只請一餐飯,或幫一個小忙,但這些都犯了企業「一個團隊」的大忌。

將高高在上的「誠信」,換成可以實際溫暖的「誠意」。如果連「誠意」都說不動人,那就要換成「誠懇」,連「態度」都整個卑屈下來,將自己的東西掏空出來給所有人,我不知道這樣run是否正確,但感覺起來,比這篇文章所提到的虛虛緲緲的企業道德邏輯,還要「摸得到、抓得著」,而且可以馬上從上到下,今天就動手變成一間更道德的組織。

7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