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ay帶頭自宮,「網拍」在美國將成歷史名詞?

知名部落格ReadWriteWeb昨天寫了一篇很有趣的文章,它對目前一個現象提出質疑,這個現象我若翻成國語,再加以台灣在地化一下,就是:「我已經不再拍賣,我的朋友也不再拍賣,為何Yahoo!奇摩拍賣,還是叫『拍賣』?」

「我明明是開店,賣定價商品,為何大家都稱我『網拍專家』?」

此文章引用了BusinessWeek稱「網拍」已經「瀕臨死亡」,另一個部落客則稱網拍為「短時間的一陣流行」(fad)。eBay自己也透露了兩個對「網拍」極不利的趨勢:

第一、eBay站內「定價商品」的成長率皆高於「拍賣商品」的成長率,已經連續六年。第二、eBay已決定著手加強「定價商品」這部份,畢竟,去年到今年(我上次也寫到),Amazon總營收一共成長37%來到40億美元,eBay則只成長14%來到13億美元,再這樣下去,B2C的Amazon營收很快就要變成C2C的eBay的五倍、六倍、七倍了。eBay並沒想改變成B2C,只想多做一點「定價」的生意,希望能將Amazon的成長,挖一塊給自己。

想想,「拍賣」所碰到的問題,其實和Web 2.0所碰到的問題有點相似。我們大家本來就有看電視的習慣,但,沒有「製作電視節目」的習慣,所以,YouTube想讓我們「大家都可以變成節目製作人」,至少也讓我們「開始觀賞其他平民製作電視節目」,這些都是「全新的體驗」。有些本就想自己做電視節目者,看到YouTube有如「久旱逢干霖」,讓YouTube短時間充滿平民影片並達到可怕觀賞率,但,最終不見得可以順利的靠Web 2.0拉到「全民規模」

也就是說,激速成長過後,可能就停在諸如30%的全民佔有率,剩下70%的,死都不使用

同理,「拍賣」這件事,是一件「前所未有的新鮮事」。曾經,我一位在美國的好朋友非常沉迷的在拍賣網站競買東西,他緊跟時下最炫的3C產品,瞄準某樣商品出手競價,買不到便宜的,就等結標後再試下一個,直到買到超便宜的為止。朋友還為此去好好研究「拍賣心理學」,摸出一套「標便宜的秘訣」,每次要結標了,就興奮的等在電腦旁邊,買到了,就請大家吃一頓大餐慶祝。那是一段令人懷念的日子,初試網路力量,初嘗網路奇蹟。

但這力量、這奇蹟,玩一陣子就玩累了。為何玩累?因為這本來就不是全民的習慣。看看目前我們大家在實體市場購買東西,只有「0%」是從「拍賣」得來的,其實不只0%,但那比率實在太小,怎麼四捨五入都是「零趴」。大家唯一有過的「價格浮動」的經驗,只有在夜市買東西的時候,但那也不是「拍賣」,只是「講價還價」而已,講完價,喊完話,東西馬上入手,不必等時間。「時間」真是拍賣的殺手,也是最不合人性的地方,畢竟購物網站的優點,不就是要我們在家就可以「很快的買下」,「很快的到貨」?竟還要等個好幾天,實在很惱人!除此之外,還包括每個人自己一些不好的經驗,比如說,為了省那一點點錢,競標競得要死,標到手三天後才發現,原來此產品市價早已打3折;有時看到「一元起標」,標下了,沒看清楚狀況,最後竟要花20元美元運費把它從香港運到美國……。

此時,身為平台的eBay,已經陷入一種「左右兩難」的窘境。原本,定價與網拍商品同時存在,相安無事,大部份商品,本身根本就可以競價也可以馬上高價購買。但,「網拍平台」與「定價商品平台」的矛盾,已經愈來愈浮現,eBay高層最近為了加強定價商品,因而做出一些讓「網拍業者」非常不爽的小改站:譬如,首頁的「商品搜尋」中,預設的商品陳列方式被改成「best match」而不是以時間或價格來排列,造成若干商家業績大跌,人家說此舉是為了要曝光eBay站內從Buy.com得來的50萬個新商品,這些商品都是「定價」型的並沒有時間限制。另外,eBay還刻意的提高了拍賣商家的費用,並且開始不讓「賣家」針對某個「買家」留下負面留言。也就是說,eBay正在想辦法,一小刀一小刀的「自宮」了「拍賣」這部份

我自己則認為,eBay若就真的變成一個「大跳蚤市場」,不再以拍賣為主,改以「定價商品」,那說實在,eBay等於變成了Yahoo!開店平台的「次級品」,也就是一個剛畢業剛接觸網路商店的初階使用者,或一個剛買第一台電腦的小吃店老伯伯,就先上「拍賣平台」,作定價販賣,等到稍微懂一點,就會去弄一個像樣的獨立網站。是好是壞?不知道。不過,這肯定又會是一個嶄新的模式摸索,它不是B2C,不是「B2B2C」,可能叫做「C2C-F」,F就是「定價」(fixed price)的意思。

倘若「定價」自成網站,「網拍」呢?

你說,2020年會不會有一天,我兒子跑來問我,「網拍是什麼?在網路上拍蒼蠅嗎?」

「網拍」當然不會真的不見,還是有多好多人有興趣競價,養成了「每物必競價」的習慣(「好習慣」?),也有商家在這塊繼續經營的很賺錢。只是,這些網拍業者可能不會和「C2C-F」平台一起賣了。它們會來到一個自己的新平台,可能叫「C2C-A」,A就是「拍賣」(auction)的意思。

此文章,並列出了年初eBay的內部簡報(真厲害,不知從哪弄來的),指出eBay曾設計一個改站計畫,將「定價」與「拍賣」兩種商品,分成左右兩塊,平行顯示出來。你就會嗅到,eBay一定也已經在思考--

該不該把「拍賣」與「定價」,分割成兩個網站

賣家以一帳戶可橫跨這兩站,但買家呢,則各取所需,分開兩站來逛,不一樣的UI,不一樣的感受。

但,要怎麼割,要何時割?割之後,又可以導入什麼新的服務?我認為,這段轉換過程中,正是其它曾有電子商務經驗的創業家「奮起」的最佳時刻。在這時期,做一個非常非常純、甚至更激烈的「拍賣網站」,或是做一個非常非常純、甚至更激烈的「定價跳蚤大市場」,讓那些浮動中的eBay賣家若極思出走,可以多一個「新家」選擇!

尤其,文章說到,eBay對這些事或許也不是這麼care,因為它還有另外「二寶」:PayPal與Skype。前者帶來的營收正以高達34%的年增率成長中,目前Paypal的營收貢獻已佔全公司營收的四分之一。而Skype所帶來的營收目前雖只佔一點點,但年增率比Paypal還快!也是因為eBay還有「太多條路可走」,反而讓C2C這塊曾經烽火撩原的大市場,出現了一個「十年難得一見」的創業機會

8 comments

  1. 換一個角度講,網拍的重點是商家為“中間人”的角色。

    而隨著網路發展,網絡銷售成本越來越低,對應越來越多的廠商自己就可以做了,所以中間人的部分就越來越少啦。

  2. 嗯嗯, 話雖沒錯 (可能 eBay 出現出走潮), 不過個人感覺 eBay 還是會是最大的拍賣網站, 其實它已經有 brand, 要挑戰它其實不簡單.

    舉個例來說 (個人觀察, 並非針對例子內的網站有所批評), Yahoo 拍賣前一陣開始收費後, 露天網站曾經出現大量的移民潮. 後來賣家還是漸漸回到 Yahoo 拍賣, 為何? 因為 Yahoo 拍賣的買家多. 一下子東西就賣掉了.

    新進拍賣網站要挑戰 brand, 需要花非常久的時間與精力才可能會有成果喔.

  3. 美國貝爾斯登公司一位網路分析師日前撰文報告說,美國網路的發展,將產生出最後的兩個王者,分别是Google和Amazon。Yahoo和eBay等将淪為被收購的對象。

  4. Ebay的後台都有相關的數據分析那一種市場經濟規模比較大,
    會做這樣的商業策略調整,應該也是獲利上的考量。

  5. 『你說,2020年會不會有一天,我兒子跑來問我,「網拍是什麼?在網路上拍蒼蠅嗎?」』

    以個人家裡五歲跟三歲、一歲小朋友的經驗:
    保證兄不會等到2020年,就會被問到。

    我家五歲的小傢伙,已經會說『精彩』了…

  6. 我覺得拍賣還是有存在空間,畢竟二手或收藏及有些東西的確是比較適合用拍賣的形式的.EBAY我玩過一陣子,一個月成交大概10件,累積到約200個評價,因故沒有繼續.EBAY和AMAZON除了提供平台網站外,最大的不同在於,買賣服務在EBAY是由賣家提供,AMAZON是要自己來,EBAY收刊登費,成交費,要放多一點圖要錢,開商店要錢,PAYPAL再抽一筆,費用之多又貴,於是EBAY狠狠從賣家身上撈,賣家儼然成為EBAY的員工,但是反過來不是EBAY給員工薪水,而是賣家給EBAY錢,做久了,你會發現EBAY吃掉你大半的利潤,而EBAY不過提供一個平台.我就我賣的東西舉例好了,一個連運費賣17美元,台幣成本約170元,運費150.毛利是17*32-170-150=224,可是EBAY從頭到尾吃了80元利潤.我佔掉約1/3利潤,我佔144元,就算我的成本和賣價有利可途,EBAY收費之狠,於是我變成EBAY的廉價勞工,我想很多賣家會跟我一樣,有點不甘願吧.EBAY不會因此消失,但是成長性就會受限,何況EBAY一直以來的政策,都是想從賣家榨,雖然我算是有賺的賣家,可是還是不大能接受這種被吃掉大半利益的情況,就算利潤再高也是.前幾年有去參加EBAY在台灣辦的,在一定時間內,賣到300美元,送華碩無線網路電話的活動,我這個冷門賣家也得到一台,這是我覺得玩EBAY那麼久唯一從EBAY有獲得,東西賣掉很高興,但是每次要付的錢真的很多,刊登60美元的物品沒賣掉的話,要損失幾十台幣,有賣掉要付一百多台幣.借問哪個大賣家可以達到每刊必賣,使用EBAY真的太貴,他還是會在,但是成長性有限,當別的網站拚命想提供給會員新東西又不收費或只收少許下,EBAY就像一個血盆大口向每個賣家罩下.

迴響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