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人士從不相信自己「最棒」,而是相信自己「能做到」
這期的BusinessWeek有篇專題長文「Why Failures Can Be Such Success Stories」,提到了成功人士的特質。它的重點其實只是想帶出後面八個偉人的故事,我對那八個美國偉人沒啥興趣,倒是它的引言讓我非常激動!
它,解開了我心中的千古難題。
這篇文章引用了知名心理學家史丹佛教授Albert Bandura的理論,這位教授在1970年代便提出這個理論。他說,成功人士的重要特質之一是「self-efficacy」,這個字在台灣似翻成「自我效能」,但我認為也可翻成「自我靈驗」或「自我信效」較為對味。
為什麼要起用這麼一個新字?顯然,心理學家希望將這個他所發現的新成功特質,與一般認為的「自信心」(self-confidence)與「自尊心」(self-esteem)加以區別。自信心,就是一個大致上的「自我相信」,相信自己很美,相信自己很行,相信自己無論如何都比別人棒!而「自尊心」,就是愛自己,認為自己很高貴,比別人都高貴,比世界上所有人都高貴!
但心理學家發現,真正成功的人,並不需要特別的「自信」或「自尊」!
這些成功的人,在他們還是不起眼的小子的時候,它們只是深深相信,他們能「做到這件事」!他們不是相信「自己這個人很棒」,而是相信「自己能『做』到這件事」。他們相信,自己不怎麼樣沒關係,自己不如人也無所謂,重要的是,他會相信,「自己」可以讓一切「靈驗」,自己可將眼前這件事情做好!
我認為自己長得真的不好看,也覺得自己不是一個領導人,更覺得自己不是樣樣都行。別人說,奇怪,你很不錯啊,你是將才啊,你應該更有自信一點!不必這麼客客氣氣!再狠一點的就說,「你這樣連基本自信都沒有,要怎麼成功?」
所以,我的的確確是一個沒有自信的人,但沒有自信的人,難道就不能成功嗎?
可以!而且很多成功人士都不是有自信的人,但他們卻有「自我靈驗」!心理學家說,沒自信人仍潛在著極強的成功特質,因為他就是認為:
「我雖笨,但我可以做成這件事!」
「我雖醜,但我偏偏就是可以做到那件事!」
「我雖窮,但我無論如何都可以做到這件事!」
這些擁有高度的「Self-efficacy」的人,總是認為「成事不在天,而在我本人」。我擁有每一分的控制權,決定這件事是否會做成功,我自己相信這件事靠「自我」就可以「靈驗」!
因為有這種把握,所以,雖然一走出去,匡啷,掉了下去!跌個四腳朝天。因為他相信,所以他爬起來繼續走!
有趣的是,反而是太有「自信」的人,不見得可以「持之以恆」。他或許就是太有自信,所以當他做了一陣子,發現這件事怎麼好像一直碰壁,他就會拍拍屁股站了起來,認為「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我這麼一尊尊貴的人為何要在這裡窮攪和」、「這件事不適合我做,我換件事情做吧」。於是這個人就無法「繼續走」,無法持之以恆,而「持之以恆」當然也是成功人士的另一個關鍵特質。
這段其實才是那篇BusinessWeek報導的重點,報導說,持之以恆可以讓一個人學習到「如何成功」,他們分析八個偉人,發現每個成功的人在他成功之前,都曾經有過至少一個「大失敗」,這點,也呼應昨天與相當成功的網路創業家的對話,提到他曾經「走過最深的谷底」,趴在地上了,現在又站了起來。重點是,為何經過大大小小的失敗還能站得起來,再去撞牆一次,就是因為「自我靈驗」。
相信自己的雙手,讓任何信念靈驗!
此外,這篇文章也順便說明「自我靈驗」的下面還可分支出兩個子理論:
一個是「管理靈驗」(managerial efficacy)。這點,心理學家特地做了一個實驗,將商學院學生分成兩組,要他們開始做以電腦模擬經營一家公司的狀況。在A組,研究人員騙他們,這個電腦模擬主要是在測試「你目前天生的管理能力」。在B組,研究人員騙他們,這個電腦模擬主要是在測試「你在過程中學習並完成最後目標的能力」。這樣測試下來,研究人員發現,兩組學生明明實力相當,A組在模擬過程中竟然做得不怎麼樣,很多決定都做錯了;而B組卻呈現非常有系統的、非常有效率的思考。A組與B組的學生們的自信、自尊都差不多,但是在實驗中被告知的「efficacy」不同,A組沒有掌控,B組有所掌控。最後結論是說,「自我靈驗」這種東西除了讓人持之以恆,也真的讓人可以在工作上的品質本身就比它人高,而和「自信」不同的是,「自我靈驗」這個東東,似乎不是天生或經兒時培養而決定,就算是成人,也隨時會被影響。就算是成人,也還可以加強「自我靈驗」的心理能力。
另一個是「組織靈驗」(organizational efficacy),這是一個組織中,大家一起「自我靈驗」的程度。既然剛剛說,這個「自我靈驗」可以靠後天來改變,甚至到了辦公室再來改變,那我們就有機會訓練一個組織,讓裡面每個人都充滿了「自我靈驗」的特質。心理學家理出三個可能讓大家相信這間公司或自己能辦到的特質:一、公司本身從前就一直成功。二、若沒有成功,至少有一個很棒的競爭對手在前面供追趕。三、若沒有一個很棒的競爭對手,至少要有一個一直很樂觀且給正面回應的領導人。
嗯,沒錯。不過,大家上班族,care的還是自己,個人的「自我靈驗」還是最重要的。雖然文章徹頭徹尾都沒提到,一個人到底要如何在後天再培養出這個「自我靈驗」的特質,但對我來說,這答案已經很清楚了。
就只是一個「相信」罷了。
相信自己,不容易。這是天生的特質,沒自信就是沒自信。但,相信自己的一雙手,一雙這麼真實的雙手,有這麼難嗎?相信自己一雙手,人定勝天,只是一個心態的轉換而已。相信自己對這件事有100%的掌控。成事不在天,不在他人,全在自己,這只是一個心態的轉換而已--只要是人間的事情,有什麼不可能?
美醜無法改變,學歷無法改變,人生已經過的這些年也都無法改變,我就是我,我們就是我們,不可能有什麼改變,但SO WHAT?我們在電腦旁邊貼上標語、我們每天早上大聲念三次、我們對自己搥胸頓足──
自我靈驗!自我靈驗!自我靈驗!
天靈靈,地靈靈,只要相信,相信自己能做到這件事,相信就算是笨蛋,也有出頭的一天!
成事不在天而在人。
這句話說得真好。
這也正是有錢人跟你想得不一樣書中的概念。
因為只要相信, 就一定能。
我不贊同「人定勝天」這句話,現代有那麼多天災人禍、莫名其妙的事,
有人突發橫財,有人慘遭橫禍…,這都不是””人””可以自我控制及了解的,
文章中的”自我靈驗”當然很重要,如果事情還沒做就自己先縮了,會成功也奇怪,
但事情的成就不外乎”天時、地利、人和”結合而成,正所謂”時勢造英雄”!
人的愚昧就是以為自己可以當上帝,任何事都可以自己決定和掌控,
試問歷代梟雄,有哪一位真能如此呢???
有趣的見解。
如果把文中的「成功人士」和「成功的人」取代為「賭徒」, 把「成功」取代為「贏錢」, 可以得到另一種看法。
我只相信因果
樓上jalatin你的思考方向很妙,不賴!我喜歡ㄎㄎ………..
真正的賭徒跟其它成功人士完全沒有不同,唯一的不同只有競技場的不同。
在賭場不可勝的競技場做戰,成功率低。
還不如到上帝的競技場來的公平點。
孔子的”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其實也是後天培養「自我靈驗」特質的一種利器。多學會幾把刷子,遇到問題時,自然就容易重組出不同的解決方案,也自然會很”相信”自己可以做好。
我也不喜歡人定勝天,學過物理的古典力學後,發現順勢而為、花最少力氣完成最大功(least action principle) 才是王道!
ps: 一般的小賭徒,應該只是有盲目的自信,自信自己可以贏錢,所以往往要輸很多次,好去養出那百萬分之一機率的贏。而賭神級的人物,通常擁有很多功夫,好讓自己每次的下賭,都肯定會是那個百萬分之一的贏。
這跟畢馬龍效應自驗預言一樣嗎??
Exactly…big people never give up
自信在某種程度是助力
相信是一種絕對的動力
對我來說,想做的事就去做吧,要相信自己能做到這一點事沒錯的,畢竟身邊旁有些人,跟他們談話就會覺得他們在作繭自縛,認為自己做不到,還是考慮東考慮西的~
人生如戲,計畫始終趕不上變化,下一秒會不會暴斃你自己都不知道! 去做就對了:P
是說某個角度來看,
這似乎也是成敗論英雄的結果論而已。(贊同樓上賭徒的例子)
一方面要”相信”(self efficacy); 另一方面更要同時在日常生活中結善緣積福;這樣才會在因緣成熟之時,造就所謂的”成功”.
一直很喜欢MR.6的碎碎念~~^o^
說的對。
大家一起加油!
一位在交大攻讀博士的外籍學生丹尼爾,一連三年,每週騎著腳踏車來回120公里的崎嶇山路,山路之難行,甚至摔死兩位校長。不過丹尼爾風雨無阻從未缺過課。沒領過半毛錢,在這條人跡罕至的道路上,丹尼爾到底在追求什麼?…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winwinsp/070607award/article1.htm
陳老師知道丹尼爾這幾年老往石磊跑,他搖搖頭,既佩服又不解地說:「我再也沒見過一個四十歲的人,沒有房子、車子、沒有任何生涯規畫,卻一點也不擔心。」
一個美國人,一群泰雅部落的小朋友,一東一西,原本湊不在一起。但丹尼爾繞了地球大半圈,千里迢迢從美國密西根州,走進了新竹尖石石磊國小。他在美國當了十年的工程師,現在交大攻讀電信博士,論資歷,大可到竹科晶圓廠當個人人稱羨的科技新貴。然而,他卻選擇一條別人不走的路。
三年前,丹尼爾聽說尖石鄉後山的石磊國小,缺少英語老師,便自告奮勇來這裡教英文。這不是一時興起,也不是玩票混充。光是這條 六十公里的山路,就令人喪氣,山高路遠,崎嶇凶險,曾有二位石磊國小的校長上班途中墜谷身亡。這麼危險的道路卻不曾阻退丹尼爾的決心。
過去三年來,他總在半夜騎著腳踏車,從鬧區的交通大學,一步一腳印,來到海拔 一千七百公尺 偏遠的泰雅部落。颳風、下雨,甚至罕見的下雪天,他都從不缺席。只因這裡有一群泰雅族的小朋友,等他上一堂原汁原味的英文課。
這條連汽車走來都費力的路,一個四十歲的外國人,連續三年無怨無悔走了 兩千公里 。
沒有金錢,沒有物質的回饋,在這條人跡罕至的道路上,丹尼爾到底在追求什麼?
凌晨三點十分,丹尼爾從交大研究生宿舍,推出腳踏車。一腳踩著踏板,用力一蹬,腳踏車往前滑動,像一艘獨木舟,悄悄沒入黑暗。這一天,2005年聖誕節剛過的隔天,寒流未退,凌晨氣溫只有十二度,全台灣還在溫暖被窩裡深眠,丹尼爾已踏上他的征途。這麼深的夜,他要往哪裡去?
他要騎車一路到竹東、內灣,再到尖石,再進去,繼續往偏遠後山挺進,要到海拔 1700公尺,一個叫做石磊國小的原住民部落,教英文。
騎腳踏車上山,每次得花約六小時翻山越嶺。這堂英文課專為全校五十三名從幼稚園到六年級的孩子而開,沒有漂亮的招牌,沒有冷氣教室,也不可能有專車接送;但這堂課,比這一切都還要昂貴、特別得多。
因為這是一堂用雙腳的力氣騎腳踏車,翻山越嶺來回 一百二十公里的英文課。
三年前,丹尼爾一位在石磊國小教書的朋友,告訴他:「石磊國小招不到英 文 老師。」這句話聽在他的耳裡,產生奇妙的吸引力。在別人的需要上,他看到自己的責任。
那時他來台灣才一年,剛進交大電信工程研究所,是個靠獎學金過日子的窮學生,一無所有,但至少他這一口道地的英文,總是有點用處。他自告奮勇,來這個偏遠的泰雅族部落教英文,而且一教就三年。
丹尼爾說:「我從來沒有算過,這三年來,總共騎了多少公里。」他惟一念念不忘的是:絕對不能缺課。
石磊國小校長廖經華回想,丹尼爾惟一一次沒準時到學校,就是因為腳踏車在半路壞了,老師開車去接他,全校英文課還被迫延到隔天。來台灣前,丹尼爾在美國做了將近十年的無線網路科技的工程師。以他的學歷、資歷,他大可穩穩當當做坐領高薪的科技新貴。
然而,他選了一條別人不走的路。
在市區平地,丹尼爾騎車的速度相當快。時間還早,路燈打著孤寂的光,流星般劃過他橄欖球形的頭盔。半個小時之後,他便到了竹東,停了一會兒,在路邊吃兩個御飯糰,當今天的第一頓早餐,為接下來的山路補充能量。
過了內灣轉向尖石大橋,道路陡升,越進山區,路燈越少,天空就越發明亮,滿天的星星,像針扎似的一點一點在黑幕上透著亮。一彎弦月像忠貞的守衛,他關掉車燈,黑暗裡眼前浮現一條白白的、蜿蜒的山路,間歇的呼吸、交雜鉸鏈和齒輪囓咬的聲音,丹尼爾,在月光下急急趕路。
這是一條人跡罕至的山路。
別說是深夜,就連白天,也少有人行,斷頭路還掛個公告「因縣府經費有限,本路只能修築至此……」
只有丹尼爾懂得如何在暗地裡辨識它們。山路上的流浪狗,也認得丹尼爾。每回上山,他在早餐外,總會另外準備七、八顆茶葉蛋餵狗,這些狗原本又叫又咬的,後來吃了美食便「一試成主顧」般,遠遠看到他,就搖著尾巴追隨他。他對無人憐愛的野狗,尚且如此,那對這群窩居在山上的泰雅孩子,他的熱情就更熾烈了。
不畏山路凶險,享受「晨光」,獨自面對磨難,轉過錦屏大橋,有一段長達一、 兩公里 的爬坡路,這段窄谷像是一座山硬生生從上往下劈成兩半,道路沿河谷而攀升,對山望去是令人敬畏的岩壁。一路上,他總是抿著嘴,靜默無語,把長途騎車所需的耐力封存在體內。
在黎明將臨的時刻,這條路也逐漸甦醒過來,山勢漸漸明朗,幾棵楓樹,像燃燒自己似的,在絕岩峭壁間放彩,丹尼爾無暇他顧,埋首苦幹的腳步,虔敬莊嚴有如修士的晨禱。
丹尼爾(Daniel Greenhoe)有個中文名字叫「葛晨光」,「葛」是他的姓,「晨光」是他從字典裡找到的名字,「我很喜歡早起的感覺」他說。
他早起不為享受,某個意義更近於受苦,他每踩下一步,身體某處就傳來一陣疼痛。這趟路,總共要越過三個山頭,爬往標高一九一四公尺的李崠山那一段山路最難走。尤其,九二一地震後,山脈骨肉分離,稍微下場大雨,就山崩路毀。最窄的道路,僅可容車,路基的一半,早已連同樹木滑落山谷底。每年一億元修補道路,仍是修了又坍,坍了又修,從來沒有一個時刻好過。
山路的凶險,沒有走過的人不會知道。
石磊國小創校至今,已有二位校長在上班途中不幸墜落山谷身亡。丹尼爾並不擔心這些,他的心落定在石磊那群小朋友。為了配合丹尼爾來上課的時間,全校六個年級的英文課,全都排在周一下午,外加上幼稚園,丹尼爾得一連上四節課。
「我喜歡看他們,看到我來的那種smile。」
每次問丹尼爾為何冒險辛苦到石磊教英文,他總努力用中文這樣回答,「不能讓他們覺得失望。」
其實,丹尼爾不是每次都遇著好天氣,遇到雨天,因雨衣窒悶難受,乾脆任雨淋溼全身;春末、冬初兩季霧鎖森林,步步涉險,一不小心就可能掉到深谷裡去。 2004年元旦,山區意外下起了雪,城裡人趕來這裡盡興,交通阻塞了 一兩 公里,丹尼爾邊騎邊繞過賞雪人,「人很多,路很滑,我騎得很久,不可思議,台灣也會下雪。」
春冬兩季雨急霧濃,每分每秒皆如與死神搏鬥。
現在,丹尼爾戴著帽子,高高站在踏板上,弓著背,賣力地踩踏板。他緩緩擦過我身邊時,只聽到他深重的喘息,呼哧呼哧,像一頭賣命往前衝的鬥牛。這整條山路,再也看不到第二輛腳踏車了,連車子都覺得吃力的山路,丹尼爾全靠自己的一雙腳。
騎在危險的地方,或高速衝下陡坡時,丹尼爾便在心裡默默禱告:「請求上帝保護我,給我的身體、我的腳踏車、我的行人都得到幫助。」
早上九點半,丹尼爾越過玉峰村的第三座 一千七百公尺 山頭,終於到了學校,他邊喘氣,邊看自己的手錶,他為自己設定的電子馬錶顯示「5:46」。
丹尼爾上氣不接下氣說:「今天騎得不夠好,沒有進步。」其實,以前他要花八個小時才能到學校,三年間練下來,已經大大進步了二個小時。
每每他汗流浹背來到石磊,小朋友說:「天氣熱的時候,丹尼爾老師像剛從水裡爬上來的人。」
冬天時,他的汗從內裡透出外衣,汗漬斑斑。
這一天,丹尼爾來到學校的時候,小朋友都在上課,小小的校區很安靜,惟一熱情迎接丹尼爾來到的是一隻學校收養的流浪狗。
不明就裡的人總愛問丹尼爾:「你為什麼不騎摩托車,或搭便車到石磊呢?」
丹尼爾總用中文很努力地說:「我喜歡騎車,正因為它不容易、很困難,所以fun,很有成就感。路如果是平的,就不好玩了,路如果壞掉,這樣騎起來才有意思,越有一種挑戰感覺。」
這有限的字句裡,濃縮了丹尼爾的人生哲學。
丹尼爾的家鄉在美國五大湖區的密西根州,一個靠近黛比湖(Derby Lake)的小鎮,他的父母現在都退休了,爸爸是電腦程式工程師,母親是牙醫助理,家境只算小康。
「我爸非常有耐心,我媽心腸很軟,在美國看牙醫很貴,她常幫人清潔房子賺零用金,來幫助病患。」
大學畢業後四處遊歷,越落後的地方越愛去。他從密西根州立科技大學畢業後,遊歷過不少國家,他到過緬甸、柬埔寨、越南、菲律賓,也曾在非洲迦納待過二年,還染上瘧疾,差點喪命,但他卻深愛這些地方,朋友笑他說:「越落後的地方他越愛去。」
丹尼爾來台灣純屬偶然。2001年,他原任職的美國一家無線網路設備公司,因為台灣設有分公司,他的頂頭上司,知道丹尼爾對研究有興趣,便鼓勵他來交大進修,丹尼爾通過申請就來了。
他的指導教授陳伯寧說:「丹尼爾就算在怪人很多的美國,也是一個非常特別的人。」
有一年他代表交大電信系,去日本參加一場學術會議,看到高樓大廈底下很多流浪漢,就到超市買了萵苣和水果送給遊民吃,結果遊民收下水果,退回萵苣,因為沒辦法煮,丹尼爾只好帶回飯店自己吃。
陳老師說:「他做這些事情,找不到一絲勉強,全部都自然而不刻意。」
在學校,丹尼爾是一位安靜用功的學生,老師強調他「從不蹺課」,做事是實實在在,寫出的程式極為規律而漂亮。
他攻讀博士,不為謀生,而是出於純粹理論的興趣。
陳老師知道丹尼爾這幾年老往石磊跑,他搖搖頭,既佩服又不解地說:「我再也沒見過一個四十歲的人,沒有房子、車子、沒有任何生涯規畫,卻一點也不擔心。」
正面看丹尼爾的臉,感覺很瘦長,下顎方正有力(可能是咬牙踩腳踏車練出來的)。他有一雙如同梵谷碧藍如青瓷的眼睛,褐色短髮,細細寒毛在陽光下閃閃發亮。丹尼爾當然不像梵谷這般瘋狂,在這個生產狂熱、消費狂熱的年代,他絕不是沒有熱情,只是把熱情投注到和賺錢完全無關的事。
騎到學校,丹尼爾不久就不見人影,原來在房間裡備課。
校長說:「在這裡三年,他教書很認真,不會因為是自己的母語就隨便。」
丹尼爾還自己製作教學圖案及教學卡片,掛在校園裡。山區教育資源缺乏,自己動手製作教學工具。
一般老師,願意來到這個窮困的泰雅山區的,原本就不多,而石磊這裡,路途遙遠,大半師生得天天住校,假日才能下山,能耐得住寂寞的老師,就更難得可敬了。
但是丹尼爾來石磊已經三年了,這裡待最久的老師也只是三年,這幾年間校長也換了三任。一位老外,卻意外成為石磊最資深的英 文 老師。他來之後,學校才慢慢補足了一位正規的英文老師,又爭取了一位替代役老師,聯手教英文。
丹尼爾老是說,學校的英 文 老師很好,很優秀,他只是在「服侍最小的弟兄」,也就是扶持最弱小的人。
山裡教育資源奇缺,文化刺激很少,再加上原住民的弱勢,這些泰雅族的後裔,面對的是複雜的未來世界。
問他希望帶給石磊小朋友什麼影響?
丹尼爾回答說:「我希望他們覺得有人care(關心)他們,知道自己很重要、很重要,不要放棄。」
在台灣社會都快遺忘這群人的時候,丹尼爾眼中,他們顯得無比珍貴,「我覺得原住民很重要,全世界的原住民都在消失中,我很寶貴有機會認識他們。」
丹尼爾尤其愛上幼稚園的課,這天他教的是「big」跟「small」的概念,要小朋友在教室裡找一樣大的、一樣小的東西。連續上了四堂課,丹尼爾依舊興致勃勃,他赤腳在地上像青蛙一樣蹦跳,小朋友在寒冬裡,回報他歡悅的笑聲。
Don’t give up,一心燃起原住民小朋友求知欲。
這一天,他還為五六年級講了個熊與貓捉魚的故事,他在白板寫著:「Don’t give up」(不要放棄),熊與貓捉魚,最後是耐心等待的熊抓到了魚,而偷懶的貓卻放棄了。
他說:「你們Don’t give up,就可以學好英文,不要放棄!」
石磊國小,全校六年級只有四十六名學生,其中單親或隔代教養的孩子,占了四分之一,又有大約七名輕度智障及閱讀障礙的孩子,老師上課耗費非常多心力。丹尼爾上課時,有些孩子認真聽講,也有些孩子毫不在乎地打打鬧鬧。但丹尼爾始終耐著性子,一遍又一遍地教他們「Don’t give up」,直到全班整齊地用腳在地板打拍子,嘴裡高喊著:「Don’t give up」 「Don’t give up」「Don’t give up」直到它成為一首雄壯的歌曲。
丹尼爾說:「我知道台北有很多孩子,很會講英文,但這裡沒有這樣的(環境),即使他們學得不好,或上課吵鬧,我一點都不覺得frustrated(挫折)。」有時候,他聽到小朋友的內心燃起一點求知的欲望,就覺得好高興,有的小朋友因為他們口中的「丹尼爾老師」,看到不一樣的世界,也許人生便產生很大的不同。
2005年12月22日上午,竹北國小禮堂飄揚著英文老歌(美麗的星期天)輕快旋律。
石磊國小的兩位五年級小朋友賴雯慧、黃郁婷正以宏亮的高音唱著:Haha ha beautiful Sunday(啊!啊!啊!美麗的星期天),This is my my mybeautiful day(這是我美好的一天),When you say say say say that you love me(當你說出你愛我的時候),Oh oh my my my it’s a beautiful day(噢,天啊!真是美好的一天)宛如天籟歌聲,征服評審的心,賴雯慧、黃郁婷蟬聯全縣國小英語歌唱比賽冠軍。
丹尼爾意外地被請上台頒獎,而且頒給自己教過英文的賴雯慧、黃郁婷。他說:「這真是快樂的一天!」
之前,她們兩位在石磊英 文 老師蘇婷玉及高文良主任的教導下,每天寫完作業,就到屋頂大聲練唱,唱到對面都聽得到為止。
賴雯慧說:「丹尼爾老師教我們咬字、發音,我學到很多,他還給我信心。」
校長說,三年來,「我們也曾想過要送他什麼,但是他堅持什麼都不要,也許,他從我們的眼神中得到滿足。」
醫生警告不能再騎車,丹尼爾卻想騎到不能騎為止,這三年來,丹尼爾練就了一身修車的好功夫,到哪都隨身帶著補胎、打氣的工具。他的舊腳踏車,甚至因為不耐他長途跋涉,坐墊都磨成纖維狀,丹尼爾用膠布纏一纏,將就著騎。他說,這輛腳踏車不夠「厲害」,只騎一個月、往返山裡四次,輪軸就開始裂開。
如果輪軸都因承受不住鉸鏈的力量而擰裂,那他的膝蓋又得承受多少力量?
新年來臨之後的幾天,丹尼爾因為膝蓋痛得受不了,去看醫生。
醫生警告他:「不能再騎車!」因為山路不僅毀了他的車子,也壞了他的膝蓋。他膝蓋軟骨受了暗傷,已經嚴重磨損了。丹尼爾有點失望地說:「我不想停止,我不知以後能不能再騎,現在我只有禱告,我希望一直騎,騎到不能騎為止。」
我搭搭他的肩膀,觸摸到他瘦而寬大的肩胛骨,大量的運動,他的肩膀沒有一絲贅肉。逆光看他,消瘦而清(瞿)的臉,有一種遺憾的神情,「我只能繼續到石磊教英文,live mylife……。」他個子高,尋找答案似地仰頭看天,「我不曉得這要怎麼翻譯?」這句話其實不需要翻譯,丹尼爾已用行動翻譯出來了。
丹尼爾說:「以前我是工程師,每天只用電腦,電腦從不讓人失望,我一直都非常開心,但快樂都是在中間……,」他用手比了一個水平線,「來到這裡,小朋友會讓我非常高興,偶爾也會覺得失望。以前我害怕面對恐懼,現在我可以面對恐懼,不再怕沒有希望,這裡的小朋友已經教了我很多,如果沒有來石磊,我不會grew up(長大),來這裡,我grew up很多。」
他這位原本國語不通的老外,來到英語不輪轉的原住民部落,相濡以沫,因為有心,這些山崩路毀的天險,都化為人間的祝福。
「我是一個很有福氣的人。」丹尼爾瞇起藍眼睛微微笑出來。
很好的見解!
天時、地利、人和,持之以恆的相信自己做的到,不斷的努力,總有一天會抓到機會
說得好
自我「靈驗」比較貼切
不過既然self-efficacy是心理學專有名詞
還是用台灣心理學界習慣的「自我效能」吧
真的,時勢造英雄,我覺得不管自己有多努力都好,沒有運氣,一切也都是枉然.
也算是某種自信吧–>自我相信
虽然对“自信”和“自我灵验”之间的区别还是很模糊,但是还是有所启迪。
不想 平庸的活着
相信自己能做到,不見得就是什麼「人定勝天」,人定勝天只是一句用來鼓勵的話吧,並不是指人真的能避免某些大災害或者自然的力量之類的。
而且樓上也有人提到因果,「相信自己」正是一個很好的「因」,如此才會有成功的「果」吧
Aw, this was a really nice post. In thought I wish to write like this – taking time and precise effort to make an excellent article is very rare…
我的想法是….
這只是每個人對一件事應該有的開始而己..
而這起點是~~「我願意為這件事負責」
無關乎於結果如何…
在史帝芬.柯維的與成功有約一書..
所提出的七個習慣中第一個習慣「主動積極」
就涵蓋這樣的精神..而且說明的更清楚…
感恩.
心有同感,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