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le Foods執行長去年被抓到當「大戳樂」,但上週宣布「復出」
上周美國股市傳出一則對股價無關緊要的「網路相關消息」,傳統廠商扯到互聯網,主角是股票上市的有機食品廠商Whole Foods的執行長麥克奇(John Mackey)。有機食品這種東西,在美國已開成整間像大潤發那樣的超大型超級大賣場,這產業未來太璀璨,競爭太激烈,因此這位Whole Foods執行長麥克奇先生,常常為競爭而煩惱。
不過,麥克奇又蠻懂網路的「小兵立大功」的特性,他自己願意親身做那個「小兵」,如世界日報記者吳日君這篇就舉出麥克奇的個人部落格為例,指稱上面並沒有太多文章,而「以回信方式,抒發個人看法」。不過,麥克奇顯然不止寫部落格而已,他想出的一個打擊競爭者的妙方,竟然是常常自己獨自「深入」外面的股市留言版,以匿名留言,用網路特有的那種惡言酸語,攻擊競爭對手!換句話說,麥克奇先生自己當起了「戳樂」(troller)!
這件「醜聞」,於去年七月被踢爆後,大家發現麥克奇原來從1999年開始,就已經幹起這樣的勾當,「戳」了長達7年之久,用的都是同一個匿名「rahodeb」。而麥克奇到底「戳」了什麼事?從上篇報導,他後期最常寫的,就是當時他公司Whole Foods最大競爭者「Wild Oats」的壞話。他曾寫到,Wild Oats的股價「真的太貴」(overpriced),並且還「預測」Wild Oats即將破產,股價掉到5美元以下的「水餃股」。
注意,這是一間超大公司的決策者,直接在討論區放出消息,或許只是競爭過程中的情緒性發言,或許他真的有意試圖壓抑對方的股票市值?這樣寫了一陣子以後,在去年二月,Whole Foods還真的宣布以5.7億美元併購Wild Oats,「執行長就是戳樂」的醜聞才爆發出來,然後,經過公平會的審查,可能是這種事實在太新,也證明似乎沒有直接造成股價的跌落(當時併購價為每股18美元),總之,最後Whole Foods仍於去年九月完成了這樁併購案。
而這位執行長麥克奇,雖然名聲大落,但由於他也是當年Whole Foods的創辦人及唯一執行長,據上周的Silicon Valley Insider發現(與華爾街日報等處報導),麥克奇不但沒有辭掉工作,而且,他回來了!不是只有執行長辦公室,而是回到「線上」。麥克奇於上上周的5月21日,在Whole Foods的「執行長部落格」寫了一篇新文章!題目是「Back to Blogging」。
這篇文章,除了該有的道歉、該有的哈囉以外,有趣的是,這位「大戳樂」如何為自己的戳樂行為辯護:
一、「線上討論區是個難得的人人討論的環境,我喜歡線上討論,為何無權加入?」
這句話是我重述(paraphrase)的。麥克奇提到,他從小的教育受他能言善道的父親影響頗深,習慣在餐桌上與家人討論所有的事情,而這習慣也隨他帶到了Whole Foods的經營團隊,他說,他習慣用「對話與討論」的方式,來達成最好的決定,而他也喜歡「從各種角度分析並評論一件事」(包括各種負面與獌罵的角度?)因此,當他在1997~1998年間看到Yahoo!的股票留言版竟有人在討論他的公司Whole Foods,驚為天人!馬上就忍不住跳進來了!加入這場「超級大的餐桌討論」,長達7年之久!
二、「當有人罵我的公司,我實在受不了,想要跳進去回應一下!」
這句話也是我重述的。麥克奇提到,他從28歲創辦Whole Foods至今,公司就像他的「第二個寶貝」(第一個寶貝是他的老婆與家人)。當他在Yahoo!這個超級大的餐桌討論上,看到有人在罵自己的寶貝,對自己寶貝作出「不公平的攻擊」,從小就喜歡辯論的他,怎麼能袖手旁觀!於是他就興起了「防守」的意念,並將他從小的辯論天份發揮到最盡致(wielding my debating skills as best I could)。
三、「在討論區裡,我終於可以以『一介平民』的身份,與他人敞心對談。」
這句話仍是我重述的。麥克奇的這一段是在為自己為何以「rahodeb」的匿名,而不用他的本名。麥克奇說,使用匿名,大家就都站在同一點上了,不會有誰的聲音特別的大,可以讓他完全的融入各式各樣關於Whole Foods的討論。所以,麥克奇不但不表示懺悔,反而覺得,以後大家都應該多多使用「匿名」的發言方式,因為「匿名」真的是這個不平等的社會裡的一個很好的「平等劑」(equalizer),這樣,可以讓大家的重點不要放在此人的名號、背景,而回歸到「發言內容的品質本身」。
就這樣,麥克奇復出了。
最近,大家習慣用洋式中文説,「我不能再同意你更多了。」看了麥克奇的一番話,我只能說,「我不能再反駁他更多了。」這不是說「我不想反駁」,而是「無力反駁」。
反駁,好累。麥克奇講的是這麼的有道理,但Wild Oats當年的持股人呢?看到他們的股價受影響,看到他們的金錢這樣蒸發…而其中有一個在發言版上勸人「低價賤售Wild Oats」的,是一個喜歡以討論為主、注重平民聲音的可以隨時吹動市場的好完美的偉大的成功決策者,雖然他是「戳樂」,但執法者卻始終抓不到任何的證據,指稱這位「戳樂」對Wild Oats或整個產業,有直接的、實際的負面影響。
的確。可是,間接的影響呢?
間接的影響,永遠列不出來,好累啊。一間公司如Wild Oats可能就這樣毀了,有些「個人」也可能這樣毀了。但為什麼也永遠找不出來,好累啊。
自己寫部落格分享見聞,一路下來都在跟戳樂對抗,各式各樣的戳樂,IP來來去去;剛寫部落格時,還曾經很認真的分析過這些IP,我發現,有的是曾經認識我的人,有的是陌生人,自己也是好不容易才走出來。年初,我寫了一篇「三十年後要寫的《親愛的203.23.9.132》」文章,認定自己一輩子要活在「203.23.9.132」的「陪伴」下。順著麥克奇的邏輯,也就是一輩子都在一個很公開、很平民化、很equal的環境下與大家一起衝浪。想想,這也是我們運氣好;寫文章有人批評,我就知道哪裡好哪裡不好,再努力的去補全不好的地方,不會寫的題目,就不要寫。戳樂讓我學會謙卑,而謙卑,是每個人都需要的功課。
戳樂的間接負面影響,很多很多,與其去一一清點我身上哪裡受了傷,然後一一去追究這些摸不到也看不著的「戳樂」,我發現,讓自己跑得更快,是面對戳樂最好的方法。
這也是他們的訴求,我想。
麥克奇這個大戳樂,無法對他定罪,實際想想,他也沒有罪的。這個線上環境就是這樣,永遠不可能「實名化」,那又怎樣?有些人不能接受別人說他不是,其實只是對這些事的「容忍度不同」,把自己的容忍度提高再提高,提高再提高,再放鬆一點點,整個視野就全開了。麥克奇讓人沮喪,但麥克奇的存在,也讓我們懂得了「認命」的快樂,由認命變成「知命」,再來「造命」。未來,大家一起創造出想都想不到的新命。
眾人的主觀就是客觀,眾人的客觀反而會變成主觀,網路本身就是一個多元的平台,跟現行的社會一樣,你不可能要求人人都是好人,甚至好人也有各自的觀點,我想只要自己能對自己負責,不要拖累別人,這樣就應該足夠了
呵呵~有何不可呢?
誰規定教練就不能兼球員?
網路每個人的每句話
沒所謂的誰對誰錯呀
觀眾自己要判斷
如果被錯誤的資訊蒙蔽該怪誰呢?
而這位執行長說的是錯誤的資訊嗎?
我不同意樓上的説法……如果樣樣都由觀衆自己判斷,商人不負責任,那麽商人是否可以賣假貨、瑕疵貨,如果消費者不小心把瑕疵品買回家,算消費者自己活該了?
用一個假身份,去唱衰自己要購買的東西。這種行爲,其實就好比在拍賣中,用兩、三個不同的帳號,去哄擡自己要賣的產品。這不能算是一種健康的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