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急功」作墊步,一人也可獨奏交響樂
冷的時候,想像自己在一個大沙漠,太陽整個天空,快渴死熱死了,就會溫暖起來。
傷心的時候,想像自己很快樂,硬扯出一張寬寬的笑容,就會快樂起來。
那,嫌自己做事情慢慢的,拖拖拉拉,沒有勁道,沒有積極,讓手動得「快一點」,就會快了起來?
好久沒有分享獨家密法,有時會覺得這樣的分享沒有內容,但分享下來也更為自己留下記錄;向來不理別人,只與自己競爭。我還沒有成功,要聽不聽隨便你;在我身上,這些事情產生了神奇的效果,因為我本來就不應該這麼厲害的--
我是一個腦筋轉不過來的人,小時候數學不好;我曾是自閉的人,我會口吃,我不知自己要做什麼……。但有一點救了我:急。
我要做一件事,總不只是想將它「做完」,而希望將它「快快的做完」。我習慣做事情就是要急,手急,腳急,眼睛急,腦子急,故意把自己「弄得很急」,說服自己「快來不急了」,於是後面就會跟著快起來了。你說慢慢來就是快,是大宗的想法,快快就是快。它帶動整個思緒。同事會看到,我要嘛就不做,做起來就好像「很快」,好像在賽跑要破記錄;卡住就去上廁所,走入廁所還念念有詞,站起來踱來踱去,整個人簡直像一隻毛躁的小狗,好像是興奮,又好像是焦慮,那就是本人在「發功」了。
我發的是「急急功」。沒有任何神力,只有超高的做事效率。你也可以自己DIY。
很多人急著抗議,「你沒聽過成語嗎?」成語就和成藥一樣,現代人已經不再對症下藥就亂引用亂引以為鑑,好多諺語或民間話都說,愈急就會愈慢,愈快就愈不行;呃,不覺得如此耶。這世界上如果你能將事情做快一點,品質一樣,內容一樣,會有什麼問題嗎?「快」只有好處,沒有壞處,但不知為什麼,「快」一直被污名化,可能是30歲年輕人常常聽55歲中老年在講,但他們本來就很討厭所有太快的東西,譬如在車站奔跑就會被這樣的人給叫住喊停。
重要的是,我指的急,不是你想像中的埋頭揮汗這樣無頭蒼蠅、燃燒生命、八十年在二十年燒盡。我只是「急」一陣子,只有在「起頭的地方」,「急一下」就夠了!我喜歡用一種自我著急的心情來起頭,如果以演奏音樂來比喻,我是在先以一套急版起頭,作為「墊步」,然後這場音樂就繼續進行了,它可以進行得又順又好……又快。但後面我不會覺得很急,好像那就是我該用的速度。
我的理論好像都在說,做事情是有分兩層的,我的「無敵星星理論」、「有三就有四理論」都是在講這些事。開頭開得好,後面沒煩惱;開頭開得差,後面慘哈哈!不過今天講的「急版開頭」並不是「做」什麼事情,而是直接的一個心境。做事或許會比較難一點,不一定做得出來,無敵星星不一定會出來,但把心情調整成「急、急、我好急!」,應該是很容易的,容易到你看完這篇文章後立刻可以調調看。
在上了軌道以後,就會突然發現,怎麼,自己一個人就可以演奏一支交響樂!
急,會讓你「滑進一條道」。那條道路是一個做事的道路。
慢,讓你也滑進另一條道,那條道路是一個休息的道路。假如你不認同這個,我只能說,你還沒有嘗過什麼叫「做得很快」。
那你說,為何要做這麼快?
做得快,可以掩蓋一些「先天的不良」,就這麼簡單!
之前說我兩小時做100頁PowerPoint簡報,有些人在講,一個好講者不該這麼多張簡報,但他們無法想像我曾經是個說話結巴的人,所以我只好用這種方式來做簡報,這是自救的方法。最厲害的演講家只需要10張簡報的確沒錯,但像我這種曾經口吃的小講者,一輩子無望成為這麼厲害的講者,但,100頁簡報可以讓我變成「幾乎是最厲害的演講家」,不必用嘴巴,直接放出有趣的照片圖片輔助講話;但這件事的最大門檻就是「兩小時100頁」,兩小時可以100頁,那12小時就可以600頁,「急急功」幫助我掩蓋了自己說話上的不足!
此外,相信我不太會寫文章嗎?在國外太久,中文無可救藥的帶著英文的文法,這是我感覺不出來的,我常常寫「我是不是實在到底要吃一碗牛肉麵」,後來才改成「我到底是不是該吃一碗牛肉麵」。沒人可幫我,我只好自己慢慢修,讀到怪怪的,就修修看,修到自己覺得通順為止。所以你所看到的專欄文章,是我已經修了至少50遍,而且還分好幾天,我可能是周六寫一段寫完,周日再回來修改一點點,等到周一早晨要寄出去之前再修一點點。這樣修下來,一篇文章照理要花一般人的五倍時間!但為何我可以用這招?因為我總共修東修西加起來只需要3小時,3小時3000字文章,這又是我靠「急急功」幫我掩蓋先天不足的另一案例。
還有,在我的產業,一直在碰「創新」,很多人講創新創新創新,但創新最難就是沒有答案,靠努力沒用。但真的靠努力沒有嗎?努力在「急急功」上,讓自己努力的很急很急,就有用。
創新,就是在處理「第一次」的問題。這「第一次」有兩個層面,都是「急急功」派上用場的。第一,每次的創新作品,永遠都是「第一次」,全部都是第一次,做得愈快,讓它愈快完成,就愈有利。萬一做錯可以再回來做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多幾次第一次經驗也好。第二,創新產品在製作了一陣子以後,對自己而言就不再是「第一次」,尤其是商業產品,絕對是經過分析和詳加檢視,可能在六個月、一年、兩年後,才鄭重推出,但這個創新產品對其他人而言卻還是「第一次」,所以你要以「不是第一次」的自己,去「模擬」其他人第一次看到的感受,這時候也很難達到,所以快一點的話,由於離當初第一次悸動體驗還不會太遠,和別人的第一次還可以搭上關係。這是過來人的感想。
對我而言,事情做快做急,只有好處沒有壞處。「急急功」的效果還可以聊下去,實在不想在這邊就收筆,但我還有其他事情要去「急」了,那,再見!
火呀早點起,創新快速要第一,至于成不成功,乃是第二。
至少可成為人類歷史中的先鋒。
哈哈……
其實每個人心中的正確都一樣
不過形容起來就是不一樣
而且也因為能力不同
演練起來也不一樣
教練總是說我們太趕了
但動作自覺得不趕時又說太慢了
其實就只是要做的又快又好而已
當然用說的比較容易……
這種心理作用的確是存在的
像有錢人想得跟你不一樣裡提到的
重點是要正面思考
只要相信你能就沒有問題
好文章!
我們就是需要這一點「急」才會讓我們進步更多!
慢走
我不喜歡急
創意是在自己想急的地方衝過去
才會急的有意義
創意是用自己的節奏
想出一個點子
當然第一次的創新
需要快狠準
但是快狠
往往不準
取其平衡就很重要囉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