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說,人們總是錯估大家多喜歡/不喜歡他
Newsweek連續兩周都在討論一個人性的問題:我們總在猜別人的心,別人是怎麼看我們?結果科學家發現,人人都猜錯。
在這篇「The Popularity Gap」文章中,科學家對一個班級的163位學童做了長達一年的實驗。他們問每一位同學,在這個班級中,哪幾位同學,是他們願意在周六約出去玩的?然後再問他們,他們自己認為自己受班上同學歡迎的程度。結果發現,受他人歡迎的「人氣王」,自己好像都不認為自己有這麼受歡迎!反而那些自己認為自己是「人氣王」的,沒有同學私下選他。結果,這麼多實驗對象中,竟然只有25%呈現「別人喜歡他,他也自認人氣高」,其他的75%,全都「搞錯了」。這個發現很是震憾,科學家說,我們都錯估了其他人心裡對我們的看法!
科學家接下來對這些學童做了長達一年的追蹤,更進一步的發現,這些被群眾不喜歡而他自己也知道自己不受歡迎的可憐人,人格與情緒發展相當糟糕,出現脫群、翹課等等現象。而那些大家喜歡的「真人氣王」,果然在人格與情緒發展方面都非常的健全。但重要的是,那,那些「自以為大家喜歡他」的「假人氣王」呢?竟然也和「真人氣王」一樣非常的健全。
這就讓人扼腕了。許多人一輩子都以為自己「不是人氣王」,所以以為自己的能力只有如此,所以就自暴自棄的脫群。當然,人長這麼大,很少人到現在還像青少年追求當一個「人氣王」,不過大家還是追求別人更好的印象,不是嗎?
有些人會覺得,「我明明就這麼棒,為何每次面試都過不了關?」
「我長得也不差,為何就是沒有桃花運?」
「我做事正直可靠,為何沒人看到?」
「我誠意這麼夠,產品又這麼棒,為何就是談不成生意?」
一開始會有這種的懷疑。久了以後,或許就真的相信,自己不行!
而自己並不是不行!科學家發現,人人都有同一個盲點。這盲點就是,我們總是將「自我」擴大太多倍。這並非自大狂或大頭症,而是忽略了「個人資訊不對稱」的問題。
所謂「資訊不對稱」,就是一方擁有比另一方較多的資訊。而「個人資訊不對稱」,就是我們自己掌有太多「關於自己的資訊」,而別人則掌有太少!我們總以為別人從我們幾個表現,就可以完全接收到關於我的通盤的資訊;我們總以為,別人已經收到所有資訊,殊不知對方只靠一個自我武斷的直覺而已。
Newsweek的另一篇文章「Our Own Worst Critic」就進一步的對「個人資訊不對稱」的現象,提出分析與實驗數據。科學家找來一群大學生,讓他們分成兩組來上台唱一首冗長的流行歌曲,這首歌剛好是歌詞型的,拿著歌詞唱就會唱得很好,沒拿歌詞就會唱得零零落落。好,科學家讓A組直接拿著歌詞上台唱,而B組呢,卻讓他們「唱兩次」,第一次是在台下拿著歌詞練唱,只有自己聽得到,第二次讓他們上台唱,卻不讓他們拿歌詞。結果,科學家問每個觀眾,沒拿歌詞的B組,有唱得比拿著歌詞的A組差嗎?觀眾表示,除了看出一組有拿歌詞一組沒有外,基本上是覺得「唱得差不多好!」
然後科學家跑來問B組的人,台上的表現怎樣?不料,B組的人卻幾乎都覺得「自己唱得不好」!
為何觀眾覺得他們唱得好,他們自己卻覺得唱得不好?這是因為,B組之前已聽過自己私下拿著歌詞唱過一次,比起來,第二次(也就是上台的那次)表現當然較差,於是他們就以為「自己表現不好!」但他們忘記了,觀眾其實只聽到第二次,觀眾第一次聽就唱得這樣,他們自然覺得「還不錯啊!」
看懂這個實驗的意思嗎?這位作者說,人們常常將「公開資訊」與「私人資訊」搞錯。大家對「自己」的資訊是24小時不間斷的,自己永遠跟著自己,跟著自己洗澡、睡覺、大便,所以知道自己哪裡做得很好,但其他人並沒有看到,他們只是一個當下的直覺來判斷你做得好不好。
「個人資訊不對稱」的問題存在每個人身上。大家判斷自己做得好不好,大部份的時候是以「和從前自己比較」來決定;而別人判斷這個人,就算他知道前因後果,大部份時候還是忍不住「和其他人比較」來決定。
所以,想操作對方的思維嗎?
希望對方能接受你的提案嗎?
希望成為無所不克的Top Sales嗎?
希望自己成為人氣王嗎?
第一步,就是先釐清「個人資訊不對稱」的問題,我們若能分出來,哪一部份是「只有自己知道,別人不知道」,這部份就不必管它了,不必再去加強,也不必再幹嘛。將所有的精力,專注在別人看到那一塊,全力去加強它。
最後就可以合而為一,其他人看我們,我們看其他人,都是一樣的方式。我在之前也寫過一篇文章,稱這種他我合一的境界為「寫實心境」。達到這點,我們就是人類中少數打敗「個人資訊不對稱」的特殊人類,這些人,保證會是比較成功的。
真是受教了…這篇文章,真的一解我心中以往的迷惑!
原來,該是朝一個大家都知道的自已去發展!
哈哈哈
這實驗真妙~
原來很多誤會都是資訊不對稱造成的阿
>哪一部份是「只有自己知道,別人不知道」,這部份就不必管它了,不必再去加強,也不必再幹嘛。
No, 我覺得做人不要太勢利. 有時候默默的耕耘還是必要的, 不是什咩都是為表現而做的.
哈哈,看來這些實驗也解釋了最近很紅的暢銷書「吸引力法則」「心想事成xxx」「祕密」…感謝分享。
好文 謝謝版主的資訊
好文章
「我們若能分出來,哪一部份是『只有自己知道,別人不知道』,這部份就不必管它了,不必再去加強,也不必再幹嘛。將所有的精力,專注在別人看到那一塊,全力去加強它。」這不就是騙子的邏輯嗎?
哈哈哈….
我比較好奇 假人氣王 後來都怎麼了??
這個想法看起來很有道理,其實不一定是對的。
以該實驗來説,評審可能水平不高,聼不出兩者的差別。給比較專業的評審,可能就能聼得到出來,有看歌詞,跟沒有看歌詞而唱的差別。
也就是說,評審有兩种,一種是“平凡的評審”,一種是“專業的評審”。
如果你是假人氣王,你在平凡的評審面前,當然會活得很好。聼過南郭先生的故事嗎?
每當宣王要聽竽合奏的時候,南郭先生就在樂團里頭裝模作樣一番,反正人多他不吹出聲音,也沒有人知道。
可是,一旦遇到要獨奏的時候,南郭先生就身敗名裂了。
換句話說,如果你沒有真材實料,卻在別人自信滿滿的裝有料,一旦聼的人自認爲專業,又不認同你的時候,你會得到的反感,是雙倍的。
這種行爲,中國有一個很下俗的名詞來形容:“裝逼”。
活在當下也是有得訓練的
只是一般人都沒有去注意與訓練
所以感受能力與判斷能力不好
看完文章,我有不同的想法.
一直很疑惑說,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喜歡寫網誌,
為什麼喜歡將日記PO在網路上公諸於世,
難道對於個人隱私的部份都可以這麼不設防嗎??
我想,他們就是在縮短”個人資訊不對稱”的問題吧,
以達到”寫實心境”的境界,
如此,也可以省去自我介紹的步驟了.
這樣是好,是壞呢??
不過,再反過來想,
究竟又有多少人,是為了做表面的假象而寫網誌,
故意塑造不實的表象,
讓別人對他產生錯誤的判斷.
原來,別人也不是多麼的喜歡(或討厭)我們…而且,他們喜歡或討厭我們的理由有可能是片面的(不像我們比較全盤了解自己的一切)….
所以,總結來說,還是要對自己有信心 ! 至於假如在意別人的看法,就多做給別人看吧(透過公開資訊…)…不在意的就做給自己看吧(透過個人資訊)…
*不管如何,都要取悅自己或別人ㄟ….嗯…
回應11樓的ices 如果你要定義什麼是真什麼是假 什麼是好 什麼是壞 那就很哲學了 一個擁有真材實料的藝術家活著時沒有人賞識 死了後才紅 那麼他安份守己的只專注提升自己的能力 卻沒有讓人知道 而窮困一生 這樣算好嗎 如果一個人他做什麼事都能讓別人對他產生錯誤的判斷 那麼真實的他是如何又有什麼意義呢 一切端看你站在什麼角度出發 輕易的區分好壞善惡本來就有很大的風險 只要是人都會為了在某些方面做表面的假象而做出許多努力 因為人沒有完美的 網際網路這個媒介只是其中一個方法
蠻有道理的
My ladies happened to be totally excited to see them and now have sincerely been loving those th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