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回去」,讓你宛、若、重、生

朋友說,她人生最近遇到了瓶頸,離開前一個工作,離開前一任男友,現在只希望「走出去」,好好的放空一下。這時候她所有的朋友也都對她的出走計畫點頭如搗蒜,鼓勵再鼓勵,「對對對,趕快買一張機票,飛到遠方吧!」

「難得有空檔,應該到冰島那邊來個20日自由行!」

「聽說帛琉很棒。」

「也可以去南半球的農場打工留學?」

那時候,我只想給她一個比較特別的和別人不同的建議,於是隨口問問,咦,你多久沒回英國了?

「英國?」

對,英國。沒記錯的話,她曾在英國倫敦短暫的留學過,一年,沒錯吧?幾年前她回到台北工作,記得她曾說過,英國太遠了,幾個台灣同學也都回台北了,所以這些日子來,「還沒回去英國過。」

「倫敦我太熟了,沒什麼好玩!」

「不能放空!不能reset!」

然而前天,我看到她難得上了MSN,她說,她回來了。而且她說,猜猜,最後她還是選擇回去了英國,住在她從前的朋友家裡,省錢;也因為熟那邊,要待長達六個星期知道怎麼吃才便宜。現在她回來了,我問問她此趟「第一次回英國」的感想,她只給我四個字──

宛、若、重、生。

我才突然想到,這個,威力厲害!

「第一次回去」的威力,不知道各位有沒有體驗過?

很早以前我便體驗過此威力,主要因為,從14歲開始,我們就一直在搬家,一直在搬家。先到加拿大,再到舊金山,再回台北。加拿大住過四個地方,舊金山住過五個地方,回台北也住過兩個地方。對我來說,那位朋友離開倫敦後的「第一次回去」,我可是已經體驗過好幾次了

記得第一次感受「第一次回去」是在1999年,我第一次回到台北。當年14歲離開台灣,由於不敢坐飛機,直到8年後才回來故鄉看看,當時已22歲了。第一次回台北,除了景象很不習慣,最重要的是直接的面對自己回憶迎頭而來的衝擊,就像一卷巨浪直接打在臉上,眼前的是8年前之前的所有兒時回憶,但它又長得不像自己腦裡想像的那樣。當那8年前的兒時回憶今天活生生的出現在面前,讓我摸到,讓我看到,我摸看的是用現今習慣的另一種「比例尺」來丈量。我發現,用這副「新的眼睛」來「丈量」那些「舊事情」的「新鮮感」,遠比那些新的店、新的路、新的橋、新的大樓還要新鮮,您知道我的意思嗎?無法在此形容,但基本上,一有機會坐下來將它們化為文字,可以一洩千里,洋洋灑灑吐洩寫完後才發現:「嘩,我的自己,從來沒有這麼清楚過!

從來沒看過自己這麼有「立體感」,再長的8年,甚至當時22年的生命,在所有的關節點上,瞬間都有了一個解答。

結束了這「第一次回去」的大體驗,我回到加拿大,我更發現,原來這「第一次回去」,本身也成了一個很獨特的回憶,為何?因為,當我隔年再買機票、再回台北,「第二次回去」;以及再隔年又再買機票,「第三次回去」、「第四次回去」……一直到搬回來台北居住,雖然不斷的再發掘新的東西、新的商店、新的人…卻再也沒有「第一次回去」的那種震憾。

因為知道「第一次回去」會如此的震憾,此後,我每次都小心翼翼的規畫我的每一次「第一次回去」,很好笑吧!比如,我後來離開加拿大和好友開車到舊金山念書,過了一陣子,我「第一次回去」溫哥華。那時候,我可是準備好,一下飛機,從呼吸第一口加拿大特有冰清空氣開始,就一直在東看西看,東摸西摸,讓腦子裡灌滿了「第一次回去」的刺激,不斷的讓我的腦子處理著這些衝擊。後來,我離開舊金山回到台北,一年半後也再次「第一次回去」,再次踏上加州土地,從高速公路起我同樣是東看西看、東摸西摸,努力的望到矽谷平原的最底線,吸收這個感受。

因為過了這一次,它不會再有。

我也發現,「第一次回去」不必發生在搬離一個城市,就算只是從東街搬到西街,同樣會產生小小的「第一次回去」的震撼。後來我也發現,在台北,由於每個工作地點附近的環境都很不一樣,所以在城市裡的每一份工作,也都是值得「第一次回去」。記得其中一棟曾工作過的大樓,我直到去年才「第一次回去」,除了梳妝打扮,也特地睡了個午覺才回去,只因為想好好感受一下那每一片細緻的絲絲縷縷,每一微秒的感動片刻。果然,一回去就發現,咦,燈光比較亮了嗎?以前的座位是藍色的?同事說,沒有啊,本來就是這樣!每一個笑容,都好溫暖。

不過,有一點要注意的是,要讓「第一次回去」產生效果,必須要有下列的條件。第一、當時的回憶要夠久,必須連續在那邊工作或居住至少一個月,殘留在腦中的記憶才會夠深,也才夠多東西可以回味咀嚼。第二、離開那裡以後也要在別處「夠久」,好歹也得離開個至少一年以上,才有足夠多的五味雜陳的「新經歷」,將原本的舊經歷給「蓋過去」,這時候讓「第一次回去」浪漫的發生,才會有不同的感受!

我總認為,人的一生想要「豐富」,就是得一直做新鮮事、一直做新鮮事,回頭來看就會豐富。但若想看到回憶的縱深,想讓回憶有「立體感」,要以不同的眼睛去看。就像GPS計算出位置,必須收到三顆衛星的距離資訊,才能作三角定位計算;同理,只有一個二維一條線的「直直往前走」的回憶,不斷的嘗試全新的東西,雖然比別人豐富,但少了那個「縱深」了。

要有縱深,簡簡單單,只要買一張車票、機票,回到曾經住過的地方,看一看。現在我實在太喜歡「第一次回去」了,也因為這樣,明明不愛變動,也開始真正的愛上了變動,因為每一次的變動,就多了一次「第一次回去」的機會。每次機會,都給自己來個心靈大洗腸。

所以,我們每個人,無論人生多麼順利或坎坷,目前手上都有一個很重要、尚未實現的潛在爆發力,這爆發力,就是我們目前擁有的每一個尚未去做的「第一次回去」。你不必住在國外,你曾經念過的學校,在離開以後,還有回去過那個校園嗎?大學有回去過,那高中呢、初中呢、小學呢?當兵的地方呢?

從前住過的每一棟房子?

甚至,曾經留下深刻回憶的玩樂點?

然後,假如您這周也覺得煩躁,想要沉澱一下,大可不必跑去看電影或看什麼展,只要隨便從一找上面這幾個還沒做過的「第一次回去」,隨便選一個,開車、騎車、走路,回去看看,拍拍照,走進去曾經熟悉的便利商店,踏著曾經踏過的磚道馬路,映著曾經熟悉的每一棵樹與每一景。記得喔,要沒有回去過的,才有效,不要浪費它,好好享受,屬於你個人的「第一次回去」。

16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