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智囊團」,在加拿大蔚為流行

昨天Time雜誌才出了一篇文章,提到創傷後對別人「傾吐」,其實並沒有療效,反而是「沒講」、「悶在心裡」的,後續的恢復比較好一點?這點與我們大家所認知的「創傷後應該盡量找人傾吐、講出來」剛好相反,此研究報告自然也引起很大爭議。

或許,創傷後不一定要講出來,但有些事情,「講出來」總比「沒講」好

剛好,加拿大的《Globe and Mail》,有篇文章也在討論「講出來」的這件事。報導說,最近「很流行」一種東西叫「個人智囊團」。什麼是「個人智囊團」?就是一群朋友或同事,讓你可以定期將自己工作上、生活上、婚姻上、交友上的各式的問題,請教一下他們,並得到有意義有幫助的解答。作者將這群智囊團稱作「成功之圈」(success circle),暗指這群「個人智囊團」是經過「挑選」的,好朋友歸好朋友,智囊團歸智囊團,一個好的「個人智囊團」,只選擇自己行業最成功的人,或是與自己個性或事業有「互補」作用的人。

有趣的是,文章以「很流行」來形容「個人智囊團」,但,我從身邊的朋友圈子,似乎尚未發現這個現象?(可能是我太爛,不足以當「個人智囊團」)或許,也是因為只有女性才這麼做,還是……只有「加拿大的女性」才會這麼做?不清楚。不過,依照作者的形容,這個「個人智囊團」的功用顯然還蠻大的,我想可以拿來介紹一下給此地網友,說不定,大家即日起也可開始擁有自己的「個人智囊團」!

「個人智囊團」更明確的定義是,一小群「不太熟」的人,或許是某人的朋友,某人的同事,大家認為,比較有可能「同聲同氣」的,或者彼此覺得可以「互補」的,就以「相對的比較不自然的方式,硬湊在一起,並定期的聯絡聚會」。近的就出來喝個咖啡,遠的就以電話或網路聯絡。它和一般的社團或協會不同之處,就是這是「很小很小的一群」,最多大概就6~7位,一定要信得過的,又可以給你誠懇建議的人,聚會的方式,通常以坐下來,靜態的,而且獨自前往,絕不攜伴、不帶小孩。

作者說,這種「個人智囊團」的趨勢,在現代是有道理的。在從前,我們總習慣從職場中的「老一輩」的口中得到建議,但,今天我們常常換工作,已經沒有前輩可以給我們建議,只能轉而尋求同儕;同儕與自己經歷相當,因此「一個人」不夠,所以要「一群人」,給你共同的建議。作者還說,達文西、愛迪生、法蘭克林、亨利福特…這些名人,當初都有他們自己「個人智囊團」,驚,真的?

作者也提出幾個「個人智囊團」的實例,比如,一位在某大公司做到業務副總的女士,有六位女性朋友,每兩個月聚會一次。

另一個女性朋友,則與另外兩位女性創業家組成了「個人智囊團」,由於不住同個城市,因此每兩週通一次電話,準備在今年暑假首次聚會。

作者也說,有些人參加一兩個「個人智囊團」,對她們傾吐,但同時也是另外好幾個「個人智囊團」的「義務出意見者」……。

我認為,「個人智囊團」這個概念,可延伸並成為我們的一種與新朋友交流的新模式!現在一般,我們都與「有共同事件的」(比如曾一起上學、上班、出去玩的)朋友,才有可能比較敞心的交談。如果像老外這樣找來一個「個人智囊團」,多多少少都顯得有些「刻意」,在東方人的思維中,這樣「刻意」的應酬的行為,尤其是女性之間,會有一點點奇怪!

不過,另一個角度來看,「個人智囊團」是一個很好的「理由」,讓我們可以從身邊認識的一些人裡面,組成一個「夢幻團隊」,也就是作者說的「success circle」。每個人身邊本來就都認識一些人,大概可以「點點名」,如果想組成一個「夢幻團隊」的「個人智囊團」,成員會是誰比較好。但平時,你哪有什麼理由可邀這些人出來,認識認識?假如這時候,你喊出這個「個人智囊團」的概念,那,一切會突然變得順水推舟,就只等對方問你,「時間、地點?」

雖然怪怪的,只要有一個人開始約時間,我相信大部份的人,只要不是非常「忙」或非常「宅」的,都會出來吃個飯,看看你這「個人智囊團」是什麼東西。大家見過一次面,下次再見面,就容易多了,大家也會發現,彼此是不錯的「個人智囊團」的人選。就這樣繼續下去了。

有趣的是,文章也提到,「個人智囊團」要開始或許不難,但最大的風險,就是「草草結束」,因為永遠有一些參加者虎頭蛇尾,過了一陣子後就愈來愈少參加聚會,最後就不參加了!一個人不參加,另一個人會受影響,漸漸的這個「個人智囊團」就整個散掉了。這是正常的現象,沒關係,「團員」之間肯定還是會繼續保持聯絡,這時候你又可以另起一個「個人智囊團」!另外,文章提到,當一個「個人智囊團」的發起者,在初期也要負責「管秩序」。畢竟大家不是從朋友開始,彼此化學作用還沒產生,聚會時,有些人會開始「佔資源」,講得特別多,讓其他人沒時間講。有些人可能又會太熱中於表達意見,一不小心傷了對方;同理,如果這個「個人智囊團」的人太多了,大家東講一點西扯一些,開開玩笑,說說故事,整個會議會變得冗長…。

其實,「個人智囊團」的點子在網路上早就已經發生著。網路上一群「重度社交者」,發起「新團體」輕鬆的如家常便飯,譬如Vista最近用Ning發起的「晨型人」(In the Morning),在短短二周內就有高達359個會員!對現今網路玩家而言,召集一群人,一起開一個會,實在是輕鬆不過了;就算不認識的,見幾次面也認識了。從網路上的經驗我們知道,當一個「個人智囊團」的發起者,一開始很多奇怪的事情會發生,但到最後,大家都會謝謝你!所以,有興趣發起自己的「個人智囊團」嗎?還在等什麼呢!

15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