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想換工作,先找到身邊的「職業掮客」

別想歪了,「職業掮客」指的是「職場」上「幫忙介紹職缺的朋友」。職場上並沒有那種愛錢不償命的「掮客」,但早就有很多很多的無心插柳柳成蔭的「介紹人」,幫你牽到好工作。而獵頭公司只是其中一小部份,大部份的「介紹人」其實是不拿錢,不刻意,只是熱心路過幫個忙而已。這種幫忙會讓人「上癮」,於是許多人不知不覺變成了長期的「職業掮客」。

這些「職業掮客」,就在我們身邊。他們是我的朋友。

在國外,曾聽職場專家說過,你們知道人脈有多重要!很大比例的工作,乃是來自「介紹」,到底介紹的比例有多高?有的講到40%、50%,甚至70%的都有。我不禁站起來環顧四周的這些同事,心裡暗忖,真的有一半以上,都是「靠介紹」、「靠關係」進來的

「唬爛!」我心中想。

現在我知道,這是真的。真的是真的。

上周,加拿大Financial Post報導了一間新型人力銀行網站叫「BoHire.com」,意思是「bonus for every hire」。這間公司的獲利模式和傳統線上徵才網站不同,它號稱不向徵才企業收費,然後希望徵才企業將費用轉送給那個「介紹人」(也就是「職業掮客」)當「介紹費」。而這些介紹費最多就只有幾千美元,不多,獵頭公司不會感興趣,BoHire指望的是希望「人人都可以當介紹人」,在BoHire裡面就像網拍店家那樣,以「信用評比」一樣計算。
你問,這種付費法真的適用嗎?一般認為,企業之所以會想辦法透過私下人脈來找人(而不是透過正式管道),就是因為他們想找「信任的」,若有髒髒臭臭的銅錢進來這個系統,業主還會信任這些「職業掮客」朋友嗎?

但你可知道,在許多大公司,找來員工都可以拿到「介紹費」嗎?

然後,其實不必身在企業人資部門就可以感覺到了,目前整個產業的需求狀況,根本早已偷偷的仰賴著「職業掮客」這些「專業眼線」!因為,一間公司出現職缺,不外乎就是以下幾種狀況:部門擴編,loading增加,有人離職,業務性質轉變,組織重整……每一個狀況都有同樣的景況──大家都希望「對的人」快點來,如果能「從天上掉下來」是最好,趕快找到,趕快回去忙自己的事。這時候,許多徵才人員會從身邊的人開始找,或者讓身邊的人知道,快快找到此人。

其他的狀況也是一樣。譬如一間公司準備找一位專利工程師,不是高階,卻是很重要的角色,因為太重要,不能這麼急躁,但也因為太重要,往往它的PAY好、能見度也高,是個不錯的職位,徵才人員也傾向從「身邊的人」好好找一個,一方面可信任,一方面若找到合適的也有一種「幫忙」的感覺(是的,徵才人員自己往往就是「職業掮客」)。另外,假如這職缺真的很不急著填補,或許等到畢業季再拉一個新畢頁生進來即可,那麼有些徵才人員由於不急著馬上現在開始找,索性先丟給朋友們,讓朋友去傳,看看有沒有人先來應徵,因此往往還沒等到畢業季,就已經找到人選、填補好了。

總之,無論什麼狀況,目前的職缺,尤其是中高階的,若有50%以上是來自於「職業掮客」有意無意的牽線而成,並不令人意外

我想問的是,在BoHire引進台灣之前,上班族們,知道這些「職業掮客」在哪裡嗎?

如果說他們就在你身邊,你相信嗎?

真的耶!我自己發現。

我發現有些朋友聊天會固定問到,「你最近有在找人嗎?」我高興起來,還以為是他要換工作,有八卦可以聽了,他回答,沒有,還是老樣子,他只是「幫朋友問問」而已。

我問,那你那朋友是做什麼的?

「工程師。」

唔,我說,目前沒這個職缺?但我也說,不過我們倒也想要另外一種人,需要這樣子的經驗……。對方就會說,「喔,那麼,我想起還有另一個朋友可以介紹給你。」

而這個人,和剛剛那個人並非同一個。

然後我就可以判定,哇,這位朋友是個「職業掮客」!哦,原來你「手頭上」有這麼多的求職的名單。

這時候我說,呵呵,我也有!我有個朋友也在找工作,他有若干年經驗…。我們這種「職業掮客」認為介紹一份工作是「做功德」,和介紹男女朋友是一樣的。工作每個人的命脈,愛一個朋友,就是幫他牽到一份好工作,可不是嘛?

可是,大家找工作的時候,很少將它披露出來,大家都喜歡「私下找」,「談成了」再宣布給朋友知道,中間的顛顛簸簸全部讓它石沉大海,愈少人知道愈好,多麼水道渠成,但這樣一來,許多你身邊的人並不知道你正在找工作,不知道你已經默默的尋求跑道轉換好久,你也就無法得到「職業掮客」的熱情照顧了。

要怎麼找到這些「職業掮客」呢?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昭告天下」

放在MSN暱稱,告訴大家,你在找工作。請每個認識深淺的朋友們都幫幫忙!

或許只要這麼昭告一次,我們就知道身邊可能有誰是「職業掮客」,有誰可以介紹工作給我們。這次有沒有帶來好工作並不重要,帶來的那些「職業掮客」,將讓你的未來很有看頭。

9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