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tter出包又增資,Web 2.0全民化的殺手?
去年爆紅的微型部落格網站twitter,這幾周成了火線焦點。在從前曾發生過的當機與緩慢問題之後,上周再發生傳不過去與cache的問題,然後它的Chief Architect與剛來的技術副總等兩位技術大將也先後離開公司。此時,Silicon Valley Insider卻報導twitter打算作第三輪籌資,而且這次估值即將高達1.5億美元,到了昨天更傳出twitter真的取到了大約1500~2000萬美元的資金,這周肯定繼續會有新發展與新筆戰。
「效能」與「穩定性」的問題,或許是twitter的罩門,但有些保守質疑者主要懷疑的是twitter到底要怎麼賺錢?他們抨擊的重點竟是twitter日本那邊至少已經開始放廣告,美國這邊為何至今連一個廣告都不放?我則認為,他們忽略了twitter一些前所未有的特色,譬如它的黏度非常可怕的,而且它的使用者如此圖所示,可說是平均的分配在全世界,美國本土只佔40%,日本佔了24%,西班牙佔7%,巴西是4%,德國是3%,大陸或許都在用飯否,但台灣居然也榜上有名,大約佔掉twitter總流量高達2.4%左右。這些都是「迷哥迷姐」,因此twitter的獲利模式,絕不要只求貪那一點點的廣告錢。我們看的是新型的某種AdWords+AdSense的組合,某種超越目前任何一種夥伴計畫的新模式,甚至是「全球一起啟動」的新模式。
我認為twitter值得爭議的,其實是在另一件事情上。
上周,舊金山剛辦過Web 2.0 Expo,Tim O’Reilly與昇陽電腦CEO Jonathan Schwartz訪談,特地開放觀眾以twitter進來給「@timoreilly」,然後Tim答應會在台上「用手機直接看、直接問」,當天好幾位觀眾真的傳了twitter信給他,他卻一題未問。事後,Tim O’Reilly在這周末緊急寫了一篇文章,解釋當天他的twitter設定只能接到follower的簡訊,所以才沒收到!為了補償,他連忙用Tweetscan將所有@timoreilly的問題抓下,寄給昇陽電腦總裁,一天之內就回覆完畢。雖然這次沒使用成功,不過大家對Web 2.0「教主」Tim O’Reilly敢於起用twitter來回答觀眾問題,目前的反應都是非常正面的。
但,這掌聲其實帶著陷阱呢。
無獨有偶,RRW的知名部落客Marshall Kirkpatrick也在周末寫了一篇文章「Twitter如何用在新聞界?」 ,他說,他跑去問幾位老牌資深記者,問問可否有機會在跑新聞的過程中使用到twitter?見到老記者竟然對twitter「叱之以鼻」,Marshall一氣之下就想想這段日子來他這個「小記者」是怎麼利用twitter幫助他「跑新聞」,然後他豪邁列舉了twitter的四點好處:第一,許多新聞素材在twiiter上都找得到,譬如一年前的巴西大地震與三個月前在大陸與日本的地震,國家地震中心尚未發布,twitter上已有網友傳出「媽媽咪啊天搖地晃」的消息。第二,twitter可幫忙探知讀者真的想看的題材,部落客說他今年的SXSW會議期間就使用了twitter來收集大家想問Facebook馬克小子的問題以及想問昇陽總裁的問題,效果極好。第三,Twitter可以第一時間向他回報任何錯字誤字的問題,當他一篇文章出品,第一批討論往往不是馬上出現在留言區,而是在twitter。第四,他也用twitter來宣傳他的作品,好文章好報導,在twiiter上口耳相傳就像波浪舞,一瞬間環繞地球…。
但,Marshall的掌聲,其實也帶著陷阱。
這陷阱在於,twitter的使用者依然沒有很多。與其他的一些網站相比,它目前總會員數才剛破100萬會員,正確一點的數字大約在1,002,500名會員左右。以twitter的名氣、氣勢,現在這時候早就應該是1~2000萬會員以上!我們可以說,像twitter這種「微型寫文分享」的方式,或許大部份的人就是「不愛寫」,或許大部份的人也不喜歡這樣「公開寫」(即使只對朋友寫,也怪怪的?)。此外,它的架構因為人類的群性而好玩,也有可能因為人類的群性而自限。如此圖所示,twitter平均使用者大約擁有10個follower,也都在follow 10個會員左右,在裡面形成「社交圈圈」,所以,裡面的人玩得不亦樂乎,外面的人卻有一種太遲了進不去的扼腕感。
這陷阱的延伸,有可能讓這群「重度使用者」愈來愈離世。看,這些重度使用者、重度部落客、重度國際會議,不斷的一直用twitter、一直用twitter,愈來愈走入一種「自己玩」的自爽境界,造成「小房間」現象。目前美國五大科技部落格,包括CNET專欄作家,對twitter的報導已經偏坦非常的多,而TechCrunch現在基本上是已經不報導任何新「網站」,只讓「新的twitter應用服務」登上它的版面。另外,就舉「大型會議中拿twiiter回答問題」為例,我們可以說,若每次辦活動,都以Twitter來開放觀眾提問,促進twitter愈來愈「廣眾」,但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會不會這群部落客、企業業主所聽到的「問題」與「需求」,都只會來自twitter這一兩百萬名的重度使用者?如果,以後記者跑新聞,都用twitter,那他們聽到的消息與聲音,只來自twitter,就會容易誤判,以為twitter重度使用者喜歡的消息,就是大眾喜歡的消息?
Twitter若被記者、國際會議這些平台,率先在「大眾」之前就搶來使用,一不小心,就有可能造成整個網路重度使用者與大眾使用者之間的「更大斷層」!
不過,twitter就算是一個小房間,它依然可說是一個半公共的房間,在裡面,溝通的管道是平行的,不像一般的blog環境頗有台上台下的區別,因此有效制約了「品質」的問題;此外,Twitter由於是「即時」的,如同Marshall Kirkpatrick所言,它在消息散佈的能力簡直已細節到如牛毛,譬如這張圖清楚的顯示了美國超級盃一場幾小時比賽下來,Twitter在每次的得分與漂亮動作之後,都有「回應」;而且從這張圖也看到,今年「這群人」比去年更猛,更有效,他們真的讓世界變得很不一樣!
只是,twitter離大眾還很遠是不爭事實,給它這麼多機會,幾乎可說是沒救了。目前,我們偷偷將希望注在今年爆紅的FriendFeed身上,對於FriendFeed我的觀點與其它人不同,我認為FriendFeed最大的價值是它「輕」多了,使用情境更廣眾,只要你有很多個朋友與他們的相簿、帳號都會使用。幾周前,FriendFeed也推出「回覆Twitter簡訊」的功能,雖然是在twitter上面一層處理,但處理到最後,說不定就不必Twitter。或許,這是機會。
創業家可以來想想看,類似FriendFeed這樣,架在twitter架構之上的更好的服務?幫twitter打到廣眾,自己先有的,就是這100萬會員為基本盤。接下來的未來,不敢說會旖旎到什麼程度,但,至少不會自限前途!
microblogging 是有很大機會開發廣告以外收益的,他的開放API 不難做,可是想像空間無限,只是目前都與其他Web 2.0服務mashup,或是只是其他client,尚未探索到那塊。
現在看起來如何獲利,或是找出真正的商業模式才是Twitter現在需要的. 雖然已經證明使用者會很想要使用Twitter, 在市場也有黏性. 但是到底該怎樣獲利才將是未來的重點. 靠廣告, 或是收費模式?
嗯…這真的是一個很恐怖的陷阱…
不過如果找到一個出口或許就是個很棒的方法
像是心態問題
如果能包容新加入的人就會很好
能除了在自己的小圈圈外多看看
就會很好
我感到很好奇為什麼做網站總是能夠拿到
金額很龐大的資金,隨便看看到處都是某某
創投公司投了多少錢給某網站,可是真的網站這麼賺錢嗎?
那些創投公司真的有投入這麼多資金嗎?
還是那只是號稱?只是廣告噱頭?
我也是很愛上網的人可是遇到要收費的我只願意
停留在普通用戶,從來也沒意願付錢當VIP,
我不覺得我是少數,應該大部分的人都不太願意付錢吧!
那光光從廣告商那真的有這麼多的收益嗎?
樓上一下把大家的夢與泡泡都搓破了
…真死相
很多人講的頭頭是道,都像是專家嘞
網路兼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