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掃墓,曝露出血緣與父系社會的盲點
這周,Wired雜誌刊出美國五角大廈正在研究所謂的「網路科學」(network science),它們研究的不是互聯網,而是人與人之間的網路,希望能從中來預測未來。
五角大廈認為,未來,本來就是人與人之間互動以後的結果,從今早睡太晚開始,讓全家都上班遲到,心情不好,然後影響這個那個…只是,這運算可說是非常非常非常的複雜,或許五角大廈的超級電腦,得計算幾百年,才能釐清一些最基礎的結論。
但,這次的清明掃墓,讓我再次看到一個問題。我看到山丘邊站滿密密麻麻的人,都是帶著孝思的親人在各家的墓前,虔誠地燒著紙錢。感動之外,也不禁想到一件事──每年來掃墓,總看到家族墓旁又多了好幾座新墓,有的墓已蓋得好像一地震就會整個崩塌。我的眼睛滿滿都是一圈一圈的墓,這座山顯然只剩一點點空間,快要滿了。我看著這擁擠的畫面,禁不住心想,會不會有一天,我們沒有地方可「住」?
還沒想完,已瞥見山腳下不知何時多出一座冷冰冰的挖土機,停在腳邊最低窪的幾塊墓地旁邊。這幾塊被孝子孝女視為最重要的聖地的一小塊地方,竟已被粗魯的建商的插上警告標語:「此墓地已侵佔私人地,限期遷移,不然強迫拆除!」
遷移?拆除?
我想像,萬一,今年這墓的子女剛好在國外沒有回來,隔年回來,看到長輩的遺骨,已被壓在一棟嶄新的水泥大樓之下,將會是如此悲憤慘烈的心碎!
這種事,竟然很少人去思考。一百年後,我們也會入土。五百年後,誰來掃我們的墓?
我們的墓碑還會存在嗎?還是也只是刻個一百年,讓我們的名字再多「活」一百年而已?
我突然感受到,我們做為「人」,都知道人是怎麼產生的,人是怎麼互動的,人是怎麼有禮節、禮儀、禮教的,但其實,我們卻還是沒有非常的了解「人」、了解我們自己。我們雖然了解「人的網路」,但我們連最基本的未來都沒有設想到。人類最大的問題就是,以為「現在」就等於「永遠」。我們竟不去想想那殘酷的未來。
這未來,不需要一台五角大廈的超級電腦。我們自己想五分鐘,就想出來了。
嗯,這座山即將埋滿先人遺骨,埋不下了!這是一個問題。這座山即將被徵收蓋捷運的!又是另一個問題。整塊土地因為都市計畫已經無處可蓋墳場,也是一個問題。
但,最大的問題不在這裡。
最大的問題是--現在的「我」的意識到了一百歲就會不見;等到兒子也到了一百歲,他也會不見。你之後會產生出好幾代、好幾代的「新人」,這些「新人」不會當你是他們的唯一長輩。他們將會有這麼多祖先長輩,每個人都不是同一家,也不是同一個姓氏,那,我們這些長輩要被「放」在哪裡呢,要由誰來「祭拜」呢?就算你的墓地蓋得再美再漂亮,五百年後,保證會有人來清掃嗎?當建商插下那一根殘酷的棋子,會有人來遷移嗎?只要成為莫札特、貝多芬,花圈則會不斷,石刻永遠不朽,但是,和莫札特貝多芬同一時代的其他人呢,現在早就已經不知「住」到哪裡去了。
殘酷吧?這是正在發生中的事實啊。
從清明掃墓,親眼看到這麼多墓地,我們應該會被提醒,人類最未解決的一個最大問題,就是「血緣」方面的處理。目前是「父系社會」,所以我們透過父親的姓氏來記得自己的某一部份的血緣,也算是透過父親的姓氏來決定「誰該祭拜誰」,讓歷史上80%的人有「留後」的,都有機會被「祭拜到」。但,這對嗎?比如說,孔令貽是孔子的第77代子孫,其實「孔子」這個人的血緣已經被「稀釋」了77次,每一次到下一代,都被乘以二分之一,孔子後代的「孔子成份」已經不知只剩指甲的一個小塊細胞還是頭髮的一小塊髒屑,最重要的是,還有許許多多孔子的子孫走在這世界裡,說不定因為基因隔代遺傳比這位嫡系還像孔子,但他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孔子後代。
不過,如果我們完全拿掉父系關係,變成母系或「隨便系」,也無法解決這個問題,反而讓情勢更加混亂。我們的祖先實在太多了!而且,祖先相互不認識,不同姓氏,甚至不同國家種族宗教!
我在「希望地圖」寫過一篇「沁遊在同顏色的魚群中,已是幸福」,我指出,許多西方國家現在正面臨著本身的種族巨變,他們有太多的問題要處理,根本無暇思考一些人性尚未解決的事。這時候,我們這群種族相對「純」的華人社會而言,或許我們可以趁機好好的思考一下。
下次清明節,或許不只是遙遙祭祖,思念逝去的親人,也該思考一下「誰要祭拜自己?」
互聯網在近五年內,對人的社群這塊有許多的著墨,試著加強與改變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關係。或許,互聯網長久有機會改變這問題。對一個創業家來說,若能「發明」出這樣的作品,處理掉人類最大的難題,讓每個人都能安心,每個人都能「永遠」,那麼一生實在足矣。
(附圖來源:http://www.brooklynparrots.com)
你的身上流着他的血,你对他的了解却只是从家谱中那两句简短的文字。偶然的,他给了你生命,这千百万年来对你来说最不可思议的奇迹。他是你的家人吧,你们也许有过一段岁月的共处,也或者从未在同一个时空,你对他的了解甚至不如对那些明星或者偶像。
你在这里,你的那些伟大而平凡的祖先在那里,总有一天,你在天国,你的后人在这里,读着你留下的传记。
既然談到永遠,可以再放大一點去看,人類歷史不過爾爾,地球之初有什麼生物,兩個之間的時間差異可以是一座山跟一粒小細沙這麼大,那現在他們做什麼有什麼關係呢?自己心安理得就可以了,活在當下,不用費心去思考死後又當如何,反正這個答案也是沒人可以答的上,擔心也不存在了,因為屆時已成往事啊!
我前幾天也在思考這問題。過了幾代..誰有會記得誰。
不如海葬,或是引進韓國的公園葬法
題外話,如果說到下葬的方式,我覺得中國的想法就比較先進:火葬。
土葬的確會浪費許多土地。
這次掃墓,我也有類似的感慨及思考。只不過,這並不只是如本文標題所影射的「父系社會盲點」這麼單純;母系社會就不會有這個問題嗎?
@haryewkun: 穆斯林不准火葬: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apr/5/today-life4.htm
很榮幸來參觀你的部落格,內容很豐富,
我的部落格與肝臟、身體保健及創業等資訊有關,也歡迎你來看看。
http://tw.myblog.yahoo.com/lida1522
工研院 BMEC-101 國家級的保肝養肝護肝最新技術!肝病患者的福音!
生命的長度上天決定,生命的寬度自己開拓。
我們要創造什麼?死前好好想想吧!
我們要留下什麼?讓歷史來決定吧!
但是我知道李安會在電影史留名、王建民會在棒球史留名
如果生命還有稍微永恆的東西
我想是因為人類不甘心被遺忘
所以才發明了文字、留聲機、電影/視、報紙、網路…
我們都以很多形式被留存
那是一個秘密
只給想知道的人
人生不外「承前啟後」。不過,這個「前、後」有兩個層次上的路徑,一條是生物性的,即所謂的血脈,一條是人工符號性的,即所謂的文化。然而,人類的本質主要顯現在後者,而前者除了醫界或生物學外,其實對人意義不大,因為人類早以過了以「血統」來認定身份價值的歷史時代(也別笑,台灣也只剛剛過,否則就不會有族群問題)。所以,愛因斯坦之偉大絕非是他的那顆大腦(現在還保存中)多偉大,而是他的那些人工符號。這就是說,人類的「路徑」,或稱歷史,不是如水(血脈)那樣是「流過式」的,而是「存量式」的,即只記住那些推動「存量」邊界的那些「事跡」。所以,有人才說「語言是存在的家」;也就是對人類,若未能留下心靈的凝結「物」-它可能是某作品,或任何人工物,則可視為他或她為不存在。至於血脈,也許只能是方便找人的「目錄」罷了。
總之,人的意義既發生於言行,若能被整理記錄在網路上,世世代代,就應該能解決「我是誰」這個問題了。只不過,要建立這樣新風氣或改變這個習俗,還需幾代的演進。
@William:原來如此,多謝指導。學到東西了。(^_^)
看到這篇文章,不禁讓我想到:
100 年後人就這麼走了,或許在世時所寫的 blog 文章,說不定會流傳的比墓碑還要久 (如果 web server 一直提供服務的話…)!而這些文章比墓碑來得讓後世更瞭解這個前輩生前的思想、言行、所作所為等等 …。
這或許也是資訊化時代來臨後的有趣現象,一個人一百年的生命歷程可以被紀錄在浩瀚網路資訊中的一小小小塊 ~~
過於簡單的內容處理複雜的標題
果真是菁英呢
這樣的自信 恐也是菁英所獨有吧
無法如此斷然處理一個議題
因著思想上有太多的雜質
於是
常好奇寫手們
是以如何的角度 力道 劈出 一篇文章…
感性一點看
清明掃墓處理的只是活人的現在
因著對逝著的依戀 或一種行禮如儀 無以名狀的 敬畏
喜歡這樣的敬畏
人 總要心存敬畏 對象不拘
才可以
一步一步 坦然走下去
總覺 殺人 放火的人 或許是 心裡失去了對某事 某人 某神 的敬畏
於是 出手都像是義無反顧
於是 殺傷力十足
於是
還是喜歡以感性 敬畏 不求甚解 的方式 來看這件事
人們一思考
上帝就發笑
還真是四海皆準
版主這篇文章也許可以給有傳宗接代觀念的人,一個新的思考方向.
喜歡看版主的大作,覺得您常提供不同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