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時,把自己當「人」還是「資料」?

上個月有個叫做「RiseSmart」的新網站宣布開站,上周馬上傳出自徵才業界多位投資人手上取得了150萬美元的種子創投資金。有趣的是這網站做的是「反向獵頭公司」,也就是幫一般的工作職人「獵取」新的工作機會,然後直接向工作職人收錢(而不是向企業收錢)。

RiseSmart號稱自己旗下有許多位「職位帶路人」(Recruiting Concierge),這些人就好像獵頭人員一樣,依你的履歷表,直接給你「命中率最高的工作」。這點讓它和現在蠻紅的TheLadders高階人力銀行不同,後者只給他們一長長列表的高階的工作機會,還得靠自己的力量一個一個試,但RiseSmart真的可以幫你做客製化服務,幫你「獵職」,當然也不能免費作白工,RiseSmart收費一個月43.95美元(台幣1400元),三個月109.95美元,付了這筆錢,RiseSmart就依約天天送篩選過的新工作,到你的電子郵件信箱,直到找到滿意的工作為止。

這個網站,觸動我很多想法

首先,大家找工作的時候,有幾位真的曾經想到,把自己推銷給「獵頭公司」呢?獵頭公司(head hunter)就是人力仲介界的middle man,他們和企業簽約,找到人才之後從該員第一年年薪中抽成10%~25%當酬庸,有的還要求企業先付前置的搜尋費,這些獵頭公司掌握著各大中小企業手中最高薪、最高階的工作職位,有的還是燒燙燙、中意立刻上馬的緊急職缺!當然,並不是每一位求職者都適合獵頭公司,有些企業雖然並未明設底限,但大部份的職缺,都是求10年以上經驗或真的有什麼特殊能力者,只有這些人,獵頭公司才真的很願意將履歷表送到企業主的眼前。

但,還是有許多職人,希望自己得到獵頭公司的青睞。得到了青睞,就等於是過了第一輪的面試,後續就容易了。昨天華爾街日報剛好重新刊了一篇一年半前的文章,叫「如何將自己推薦給你這產業專門的獵頭公司」,它列舉了五種方法:一、從自己的人脈圈中找到目前在擔任企業最高人資主管,很有可能他們本就有配合的獵頭公司,或他本身曾經被「獵」,他們一定會很高興的將你介紹給那家獵頭公司。二、在網路上搜尋獵頭公司資料,作者介紹了RileyGuide.comRecruiterRedbookBlueSteps三個網站都有美國獵頭公司列表,此外Linkedin也已有9萬名獵頭人員在上面。三、多看商業新聞,有些獵頭專家的話會被引用在上面,直接打電話給他。四、從自己參加的商會中去找尋人脈,通往獵頭公司。五、(這點很妙)直接打電話給自己屬意的企業的人資主管,直接就問他「你都用哪間獵頭公司可以透露一下嗎?」美國人通常不會排斥告訴你一個名字,再去找那位獵頭公司毛遂自薦。

但我覺得,最重要的不是如何找獵頭公司。尤其是對於一些年剛過30,在一般線上人力銀行還找得到適合的職缺的青壯期上班族來說!

因為,傳統的人力銀行還沒被大家發揮到極致。之前和記者聊,他們從四處訪談中發現現在的上班族找工作愈來愈被當「資料」看,怎麼說呢?工作很多,人也很多,工作找人都用「搜尋引擎」,人找工作也用「搜尋引擎」,一個找工作的職人,有誰真的把所有職缺,從大公司到小公司、從酷工作到爛工作,一個一個把所有的內容都看完?你看,連找工作的人都沒耐心整個看完,更何況是還有很多事情要忙的人資經理!所以,徵才企業都是在線上人力銀行設了一大堆條件,然後再加上搜尋字串,才將目前500份履歷表中篩選到剩下10來份,然後一份一份慢慢看。假如你的履歷表一個不小心,裡面的「資料」沒有「打中老闆想看的」,就會不幸淪落成那「自動篩去」的400多份的其中一份。對不起,永遠不會被送到老闆的面前。

線上人力銀行讓大家機會更多,也讓所有求職者都變成了「資料」。我從看履歷表的經驗發現,大家填慣了這類線上履歷,似乎也真的很不爭氣的自動把自己當作「資料」了。你看,大家一定會想辦法把「前一份工作」、「前前一份工作」的時間、職稱填得很完整,但,關於那份工作的詳細介紹,反正「可有可無嘛」,就幾句話隨隨便便帶過去。而自傳的部份,反正是「可填、可不填」,所以拿三、四年前寫過的自傳,稍改一改,隨便呼嚨幾句話就貼上去。這樣的一份履歷表,沒有生命,沒有特色,只有一堆大家都會的專業用語,不帶任何感情,想像老闆假如下的搜尋字串是「熱情」、「負責」等等,這類的隨便交差的履歷表就不容易被搜尋到了,這很可惜呢,求職者自己不把自己當作一個活生生的、有深度的、不是一言能道盡的「人」來看。

從這個角度,再繞回來看看剛剛寫到的「獵職網站」、「獵職大法」,就會看出其中有點可笑的地方了。RiseSmart的創辦人在這裡透露一些當初創辦RiseSmart的種種,他說,自己也曾經是企業高階主管,一路爬爬爬,等到想換工作的時卻碰壁。他說了一句情緒話:「十幾年了,我都有秘書幫我處理事情,但輪到我自己要找工作時,卻沒辦法找人幫我找?」

找工作,要秘書幫忙?

我只想問這位創辦人,一個人是如此複雜、如此特殊的人,只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最美好之處,隨機應變,隨時告訴對方「最深刻的自己」。找工作對一個人來說,是一件如此重要的事,秘書就算再厲害還是只能將你的一切化為「資料」,送進去,怎麼找到好工作呢?

更有趣的是,目前RiseSmart總部在美國達拉斯,它旗下的「職位帶路人」則外包到印度新德里,兩地加起來一共才30名員工,扣掉程式人員與網站相關人員,和一般獵頭公司差不多。創辦人號稱,每一位「職位帶路人」最多「只」服務25位職人,確保他們找到最好的工作為止,但這實在很奇怪,為何一個美國人的一切,可以讓一個遠在印度的「職位帶路人」,幫他找到最棒的工作?你可以想像他是如何被化為「資料」,最後他錄取的原因,是因為「資料」被「美化解釋」,那不是他自己。說不定他靠自己之力,可以拿更高的薪水,找到更好的工作?

所以,以網站角度來看,RiseSmart是一個極佳的點子;以徵才業界的視野來看,這也是一個新創舉、新作法,但從求職者的角度來看,或許還是要先開始把自己「當人看」,不要再當「資料」,才是比較重要的。如果有時間照著華爾街日報說的,一家一家獵頭公司打電話,或許也可考慮直接找到自己最愛的5家公司,把自己最優的一面,慢慢的對該5間公司調整,然後每天想辦法風吹雨淋站在門口、和這5間公司介紹自己。方法不見得是最好,但這樣的「態度」,才算是尊重了如此多元豐富的自己,也不至浪費掉自己的每一分潛力。

2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