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右銘也要2.0──強大有效的「座右動」
上周在台北搭計程車到「基隆路二段333號」。我跟計程車司機說清楚了,那是在「光復南路」和「基隆路」附近。司機駛在光復南路上,突然放慢,呆呆的望向天空,「咦?」
我問,「按怎?」
「基隆路333號,基隆路333號,不就是『國貿大樓』嗎?」司機說。他指的是另一棟,快要到台北101的粉紅色大樓。我說我以前就在國貿大樓工作,那是基隆路「一段」333號,不是二段。先生你搞錯了。
司機竟然就整個人傻住了。想了好久,才繼續開。
我想,他對這區域的路況不熟是一定的,但我也不熟啊。問題是說,剛剛我們兩人已經設定好的一個「規定」,「目的地在光復南路與基隆路附近」,司機突然全部忘光光了,而這全都是因為他突然聽到一個熟悉的字串,「基隆路333號」,他馬上想起了「國貿大樓」,於是剛剛所有的計畫、所有的路線、所有的規範(constraints),通通在一瞬間被推翻、忘得一乾二淨了。
拿這個實例來幫這個題目「座右銘」開頭,可能稍微誇張一點。但從上周開始,我就一直想著這件事。人們常被一些亮眼的「名詞」所拉離軌道,尤其是在現代媒體五光十色的包圍下,大家盯著電視,轉台器一直按按按,最後在某一台停留,全都是因為聽見或看見那台說了某個詞,譬如「陳冠希」、譬如「老少配」、譬如「紅頂藝人」這些亮眼的名詞。所以,廣告如果要下文案,絕不可能在那邊「說道理」,一定是要幾個重點字,啪、啪、啪、啪,打進顧客的心裡。平時,我們明明已經想好一整套計畫、有一套邏輯在那邊了,可能也因為某個「名詞」突冒然闖入,就整個錯亂掉,如同剛才那位計程車司機一樣。
座右銘,不也如此?人人都設立過座右銘,80%以上的座右銘都是一個句子,裡面含有一套「簡單但深遠」的邏輯。但在現今的世代,座右銘或許也該2.0了。一般的座右銘,再也無法抵抗現在聲光色暴力入侵眼耳鼻,我們設下,寫在部落格, 沒多久就忘掉了,也抓不到那個意思了。我們不希望自己變那位計程車司機。
打敗「名詞」,就要用「動詞」。我們不需要一場長篇大論的說理「座右銘」,它已經沒有效果了。這點,九把刀在前年的三少四壯集「真真假假的座右銘」一文寫到,「座右銘是一種需要自爽的東西…不見得一句正確、有道理、聽起來很有意思的話,就可以拿來當作座右銘」。
真正能讓我們達到九把刀口中的自爽境界的座右銘,已經不是一般的座右銘。我們需要「座右動」。來舉幾個例子:
夏菲的座右銘:「寧可做錯,不可錯過。因為做錯可以彌補,錯過就只能遺憾了。」
改良版:「就做!」
蘇學府的座右銘:「給我勇氣,改變能改變的;讓我寬容,接受不能改變的;賜我智慧,分辨兩者之差別。」
改良版:「勇敢、寬容、辨識!」
鳴達達的座右銘(已經很動詞了):「改變,就從現在開始。」
改良版:「改變now!」
雨時蝶妮的座右銘:「人生就是要經過大風大浪,才會精彩。」
改良版:「我要大風浪!」
爵士婷的座右銘:「一旦站上來,就沒有退縮的道理。」
改良版:「不退縮!」
有沒有覺得不太一樣?
將座右銘「動詞化」的缺點,大概就是缺乏一種安慰感。你會說,座右銘除了「提醒」,在講的時候,其實有一種淡淡輕柔的聲音,那是一種無法以動詞來取代的撫慰感。但撫慰有分成很多種,有的像一雙輕柔的手摸著頭,但「動詞」的撫慰更像一隻強壯大手,把你整個人拉起來,這樣的撫慰可以比原先的還要更強大,而且還有一種安全感,回歸到座右銘的本意。
我自己更曾深受「座右動」所利。曾經我很想考進電機系,但當時我才剛從數學白癡變成數學還可以看的厲害角色,一切都還生澀,我很努力的念書。那時候,原本貼了一些「座右銘」在書桌後面的牆上,寫著「別人都可以,你為什麼不行?」「把世界上所有的道理都弄懂,以後30年都可以帶著走。」
後來,我索性改成「Just go for it!」(就拚了去得!)
這句話雖然語意有些不明,但你試試看就知道,將座右銘改為「座右動」,竟不會因為「交待不清」,就忘了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反而因為「俗又有力」,簡單易記,一喊出來馬上就知道動起來做事幹活,每次喊,每次都幫我們注入新的激素。你的座右銘是什麼?今天就幫它進化,讓它「動」起來吧!
(註:原寫為「座右動詞」,現改為「座右動」,敬請指教)
不管座右銘如何進步與變化
它始終還是一句話
會變的是有沒有把話聽進去
並去確實執行的人
蛮新颖的想法:)
不过感觉这种东西再多,也不过是做做样子喊喊口号。
真正要紧的,还是“行动”起来吧:)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一把刀就夠了^^
的確,座右銘的意義就是要讓自己”動”
不如就像6先生所言,改成座右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