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價網站」殺成紅海,「比質網站」卻沒人在做?

「比價網」無所不在,機器人和真人幫大家一起看,看到了就報出來讓幾千萬人知道「這家最便宜」。很多重度使用者現在買超過1萬元的產品,第一件事就是上網搜尋,比價一下。不過,人一生中所作的購買決定,真的永遠都希望買到「最划算」的嗎?

有些時候,你完全不考慮價錢,只希望買到「最高品質」的東西?

3C的比價網站幫我們比出「最棒」,哪一家手機的電池最久,哪一家的筆記電腦最薄,但情人節的這一天,男生總不能買冷冰冰的3C送給女生吧?萬一我只剩半天可買,來不及問Magi’s Gift,希望哪個網站像比價網站那樣,讓我立刻馬上知道「哪個東西最棒」呢?

TechCrunch昨天提到一個叫做InsideTrip的網站,看了很有感覺。這個網站想打一個腥腥紅海市場,也就是ExpediaOrbitzTravelocityLowestfare.comHotWireCheapTickets這些群雄並列的機票購買網站。不同的是,InsideTrip特別強調「比質」,也就是比較每一家航空公司、機場、飛機的品質,最後為每一個購買選項算出一個66~95分不等的「品質分數」。有了一個「品質分數」,就可以為所有的選項排一排。哪家「最棒」,InsideTrip告訴你!

InsideTrip到底「比」了哪些東西?看看這個列表,它可不是開玩笑的。他們竟能將「誤點率」、「行李遺失率」計算進來,連安全檢查的排隊時間、腿兒的伸展空間、還有登機門與海關的距離等等,全部也都計了進去。還有,我也很注重的飛機機種、機齡等等。

InsideTrip的「比質」和一般網站的「比質」有何不同?

沒錯。InsideTrip的比質,並不是請網友打分數!其實許多Web 2.0網站已在比價之餘,順便「比質」,可是這些網站「比質」的手法大多都是靠群眾的主觀分數。「比質」本身已存在主觀判斷上的困難,它得將「品質」這種東西給「量化」,但一碗牛肉麵店的品質要如何「量化」?「比質網」若以群眾打分數的方式來做,不易維持公正,大家各有各的主觀,一個愛川味的吃到一間超辣餐館,過癮得很,一邊噴火一邊給它七顆星,服務品質到碗盤品質通通都是最棒;熱情的觀眾們只考慮把它心中的「爽」給透露出來,沒時間幫站方考慮最後公平性的問題。就算有些「類專家」在站上為了自己個人的品質,而好好的「給分」,這些類專家各有各的想法,星星給的標準不同。總之,比價網真的有慫恿購買力,但比質,最後都也只能當作參考,顧客習慣多看幾家才作最後決定。

反觀InsideTrip,其實是從自己的管道想辦法取得一大堆資料,很多很多,將他們整理起來,定期更新。這些資料平常的乘客不可能得到,就算得到也不可能一個一個比較;InsideTrip就用強大的電腦演算幫客戶快速的比較,然後給你一個「品質分數」。換句話說,InsideTrip是用「比價」的「爬回來再演算」的手法,來玩「比質」。

InsideTrip這種「比質法」對於某些龐大規模的領域如「選購餐館」,選擇總數實在多到不行,所以也無法取得資料作細部評比。但對於某些領域,如「選購機票」,其實就只有這麼幾十架機種、幾十家航空公司、幾百座機場……要收集的資料其實也不多。只要將這些「品質資料」收集到手,將它們「加起來」成一個「分數」。還有哪些領域可以成立這樣一家以科學方法來「比質」的網站呢?拿著錢的顧客,正等著你的答案。

1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