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萊塢力推「上網看電影」,海外觀眾隨隨便便就貢獻1.5億票房

上網已成全民習慣,所以什麼東西都說要網路網路網路。最不可能的「網路化」的,應該就是「看電影」了(我指的「看電影」是看正在上映中的院線片,而不是已經下檔的舊片)!看,電影和電視在六十年前便已「PK」過,電影並沒有被電視打敗。現在網路來了,電影界當然不屑一顧,直到今天,美國電影廠還停留在用YouTube來播放電影的預告片、開網站來預告情節的階段,對於「上網付費看現在正在上映的電影」這件事一直都沒有任何佈局。

這星期,可能是因為正值奧斯卡頒獎典禮熱季,這期的《Time雜誌》與《經濟學人》竟不約而同的對這一點提出警示。《經濟學人》的這篇題目是「There will be blood」,意思是說,好萊塢的電影廠若再繼續忽略互聯網的厲害,遲早會嘗到苦頭。

有趣的是,《Time雜誌》的這篇更進一步的舉出印度的「寶萊塢」(Bollywood)在「上網看電影」的成功經驗。原來,印度早已悄悄開始實驗「上網看電影」,因為他們發現,海外的印度人,無論是求學還是在工作的,總數高達2500萬人(已超過台灣人口)。這些海外人口,當然以軟體工程師最多,軟體工程師最厲害的就是互傳影片,他們發現海外盜版非常嚴重,計算下來,總票房的33%就這樣飛了。

文章表示,早在2006年底(也大約是YouTube被Google買下的那段時間),一間電影公司Rajshri便看準網路影音市場,為它新推出的電影「Vivah」推出網路線上版,和院線版本同一天上映,付費才能觀賞。結果竟大獲全勝,一周內創下100萬觀賞次數,其中有90%都是來自海外。最後,這間公司從這些熱心的海外觀眾收到了450萬美元(1.5億台幣)的「線上票房」收入,佔了最後票房總數的1/4!

我不確定台灣的電影界是否曾看過上面這些數字,但我看了以後,實在很想比較一下:

去年,台灣電影界推出的「練習曲」和「刺青」二片,票房數字大約估計最多在1500萬台幣左右。假設海外華人有1億人,在懷念鄉情、平均消費能力強、或對台灣這個島嶼生態文化充滿好奇的情況下,都有可能跑來觀賞。假如「練習曲」也在海外賣個1.5億元票房?不會只像印度的Vivah「只」增加1/4的營收,反將票房暴增10倍!

在中國大陸,所謂的國片的票房好了許多,「滿城盡帶黃金甲」達2.4億人民幣(約10億台幣),夜宴的1.25億人民幣,或霍元甲的1.02億人民幣。但想到海外華人如此眾多,有的還住在一些完全買不到任何中文報紙的國家,他們所帶來的總票房應該不止Vivah的450萬美元,假如是它的三倍好了,對於夜宴、霍元甲這樣的電影也形同為票房暴增了3~4倍!

不過,華人有一點確實在先天比不上印度人。看看這位叫做Shahrukh Khan的(這邊還有許多照片),據文章說就是「印度的Brad Pitt」。看他的長相,對總是分不清楚人種的歐美人來說,這位不是白人,卻是像瑞奇馬丁那類的,壯壯的,帥帥的,可以作甜蜜偶像!反倒是華人的影星如梁朝偉、李連杰、周潤發,歐美人一看就知道是「Asian」、「Chinese」,定位已明,照目前的氣氛來看,不容易靠外表抓住歐美少男少女的心,這點肯定會是華人電影走向「上網看電影」的一個潛在隱憂。

而寶萊塢真的來勢洶洶,據文章說,印度最大的電影公司Eros Entertainment也是在這個月才準備推出一個超大間的線上看電影的網站。Rajshri.com也準備於今年四月一日「重新開站」,更多的電影在裡面。趁現在歐美方面還沒有對應的動作,華人電影界,可以開始動一動囉。

11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