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的白色大牆

在MSN上寫著我要去「灣區」,許多人問我同樣的問題:「什麼是『灣區』?」我說幾乎就是大舊金山區的意思。灣就是舊金山灣,這裡還有一個模糊的名稱叫矽谷。

這幾天在「灣區」,自己也不斷的問朋友同樣一個問題,咦,這裡本來就是這麼安靜嗎?

本來就是這麼黑漆漆的一片嗎?

本來就這麼像是住在湖邊小屋嗎?

換來的是朋友更驚奇的回望,好像在看著一位車禍昏迷剛慌慌張張醒來的病人:「是啊,本來就是這樣的。」

「你是怎樣,失憶?」

記得當時住溫哥華八年以後才第一次回到台北,立刻有好多好多的新鮮感一次全部湧上。當時立刻發現,台北這個城市與溫哥華不同的重點是在物品的密度,亞洲城市地小人稠,一小塊平方米就塞了好幾個招牌,而在溫哥華只是一片白白的、什麼也沒有的空白方塊。後來更發現,它們另一個不同的重點是在「路旁」。走到任何地方,看看左右兩邊的「路旁」,加拿大一個人都沒有;連實驗室的牆,原本覺得好髒的,從亞洲一趟回來,竟然覺得也是一片空蕩蕩的潔白,彷若一塊又一塊潔白的「白色大牆」

這時候,我發現這片白色大牆的存在,也沒想太多,又融入它。後來急著闖天下,發現這片潔白大牆以及這塊有如度假勝地的人間天堂好像「吃人魔」在吃我寶貴的時間。現在,我又發現,這片白色大牆竟有另一種更特別的功能

這功能不是對我自己,而是對這裡所有的人而言。

這片白色大牆出現在溫哥華、舊金山,或在美西的任何地方,美中的任何地方,甚至到東岸大城的郊區的所有地方。在這裡,路邊從不有人在走,大家都被裝到車子裡,以車輛為單位,好像火柴盒一樣放在輸送帶般的馬路上緩緩前進,看時速表才發現已破表到了時速120公里。但只要往擋風玻璃外一看,就可以看到這些「白色大牆」,一大塊一大塊的空白;每天的生活,就是上車、上輸送帶、被送到一間房子,再下車、回家;地上採的是乾淨的地毯,皮膚永遠像剛洗澡後的清爽,視野常常也看到應該趕快抓一隻相機來留下紀念的超級美景。我拿起紙條要寫下眼前那片樹林的顏色層次,一度停下手,心想幹嘛這麼辛苦的記錄,每天都在這裡,上班下班享受它就好了。美景又不會長腳跑掉?

三年前回到國內,其後也有出過國,紐西蘭、加拿大,還有舊金山灣區都回來過,為何這次才真的看到這些「白色大牆」的存在?我想,應是因為進出過資策會,再加上寫這個部落格,認識更多的人;我想起,許多能人志士都很希望幫助我們的城市模仿「矽谷」,思考為何矽谷會這麼成功?是史丹佛,是HP,是創投們,還是什麼?這樣的報告,我在念書期間寫過一些,對於美國其他地方而言都很受用,但對於亞洲而言,我們缺的第一樣東西就是──這片廣大土地、這片「白色大牆」

曾經,我沒看到這點。從溫哥華來,看到舊金山只有一個感覺,就是這裡「車好多」,所以溫哥華是個過於傭懶的城市,因為車太少!現在才看到,天啊,溫哥華舊金山的車,都是一樣的少、步調都是一樣的慢。當我晚上啪啪還在打字,早上又爬起來打字,身邊一片寧靜,大家說我為何如此拚命,我心想,台北人不是每天都這樣嗎?

假如大家都「懶」,那,為何在這天堂的環境中,從那樹林多顏色的層次後面,竟然看到一棟巨大廣闊的蘋果總部大樓,然後你又看到Yahoo!的,eBay的,Google的大樓,你會看到Facebook,你會看到Oracle,看到Cisco…?這些公司,每一間都富可敵國,全部都在這一區?

這片白色的牆,到底有什麼魔力?我這幾天觀察發現,白色的牆,讓矽谷人「專注」

我發現這裡的朋友的工作時數,不比亞洲人長,但他們百分之百的將自己融入「這個工作」。在公司聊這個,在線下也聊這個。說實話,他們其實也沒有其他事情可做!要滑雪也只能冬天滑,要去賭城也要等有假期…他們除了工作,其他的地方幾乎都是一片白牆,朝夕與「它」相處。反觀亞洲的城市,有太多機會與太多的耳語,聽到別人買黃金賺錢,我也想來試試看!看到別人都在試彩妝,我也來試試看!到處都是直入你心的廣告,不想看廣告的,也會被東區路邊發傳單的人給打醒……。

當你被一片「白色大牆」圍繞,來自心裡的聲音,就聽得特別清楚。很吊詭,大家認為人要多多看、多問人、多百讀詩書才能突破自己,但回到城市,除了很多東西可學,也很多雜七雜八的情緒進來;相對的在「灣區」,這片「白色大牆」之中,雖然每天經過同一條路,天天準確的知道哪裡要彎,彎了以後山上會出現什麼東西,過了那個又會出現哪一個招牌,不過這些東西卻在幫我的腦子按摩,讓它「自己想出一些東西」

我曾覺得在國外的每一秒都在浪費時間,因為我不知道要做什麼事。現在我知道,那段時間雖然沒做什麼事,卻有很多「想法」冒出來了。和別人不同的是,這些想法我會去追蹤並且記下,於是讓這些八輩子想不著的光怪陸離的想法通通都練習再練習。現在許多的想法,其實都根源於那時候。現在,要怎麼把這座「白色大牆」帶回去,讓我們想一想。

24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