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幾個經營「人」的小網站,速速賣給大公司?

前天TechCrunch報導美國最大人力銀行網站Monster.com以6100萬美元買下Affinity Labs以及它旗下兩個網站。這兩個網站簡單的不得了,一個是PoliceLink.com,裡面就是關於「警察」這個職業的相關內容和給老、新警察與警校學生的社群;另一個是NursingLink.com,提供「護士」這個職業相關的訊息和新、舊護士與護校學生的社群。重點是,這已經是這個Affinity Labs第二次中獎。早在2004年,創辦人Christopher Michel就曾經賣過一個叫做military.com的網站給Monster,簡單的網站,就讓他海賺了4000萬美元;那個網站,你猜對了,就是做「軍人」這個職業的相關內容,和老兵、新兵與軍校學生的社群!這三個網站的內容、做法、甚至版型都大同小異,差別只是在經營不同的「人」。

這種「創意不足,使用者明確」的網站,本來就比「創意驚人,使用者不明確」的網站還要來得容易經營使用者。尤其這位Christopher 仁兄之前在military.com已有「如何快速吸引一群軍人過來玩網站」的經驗,現在,要他想辦法吸引「護士」、「警察」應該不會太難,果然,PoliceLink與NurseLink兩站只開站幾個月,就達到一個月80萬的不重覆拜訪人次,裡面全都是警察、護士。而這三種職業,恰恰好是求職市場中非常獨特的一群,對「雇主」來說也是需求量非常大的一群(假如你是護士,現在聽說到移民到美國很容易),難怪TechCrunch的作者會判定Christopher這傢伙根本就是抱著「開網站給Monster去買」的心情在做網站的。但,為何Monster自己買了military.com後,自己不懂「舉一反三」去做警察與護士的網站?大公司的狀況就是這樣,有自己的目標與人員配置,本業核心這邊還有太多的仗要打,年度預算都提好了,不可能輕易變動,所以創業家幾乎可以肆無忌憚的在旁邊亂跳舞,等大公司乖乖買下。

有趣的是,目前大家還在猜「Christopher Michel是否會跟著加入Monster?」假如他還是「自由身」,天啊,可想而知,他一定會再繼續做其他職業,來個「消防隊員.com」、「小學老師.com」、「政府稅務人員.com」……現在大家也可以趕快來跟Christopher搶,比比看誰流量大,就可以賣給Monster成千萬美元富翁。

大家在討論的重點是,在這種「連續併購案」中,哪些是明的,哪些是暗的?很難界定。這種事在創投界並不陌生,創投投資小公司,讓手上股票「退場」,假如不走公平的上市上櫃的大機制,就只好賣給「有需求的公司」。有些大公司根本以「併購」為他們的策略,譬如Cisco就是每個月都要買一家公司,Synopsis和Cadence之前也是一直買公司、一直買公司,因此一些和這些「大金主」有關的公司就會是創投投資的標的,評估新創公司時就一邊模擬「思科可能怎麼想」、「Cadence可能怎麼想」。而且,賣一間公司給Cadence的過程中,至少也要跟Cadence的人吃頓飯吧?聊一聊,運氣好就成為莫逆之交,運氣不好至少也大概摸清了這些人在想什麼,以後就更知道「Cadence想買什麼公司」,等於把後門先打通了。Sequoia和Google、Yahoo這麼好,投資時顯然一定先想想這幾家公司會「怎麼買它」,成功機率當然更大。

換句話說,攤開Affinity Labs的成功故事,它雖然是做網站,但從頭到尾都是在「經營『人』」,這「人」分為兩邊,一邊是在經營「使用者」,另一邊是在經營「賣家」。可想而知這位創辦人Christopher做完簡單的網站後,一定不常待在電腦前面,「常常往外跑」。

台灣這邊,有沒有類似的機會?和今天此例有直接關係的當然就是104人力銀行,但104內部向來都有完善的新站規畫,且台灣的職業需求和美國有所不同;因此更有趣的,或許是將此案例延伸到其他產業,去「經營」其他的「人」?

一,Im.tv似乎一直還有一些擴展計畫,可想想他們要什麼?我想他們一直想辦法提升「供賞比」卻不得法,真正會上傳影片的重度使用者大概許多跑到YouTube上傳了。有沒有哪個小族群可能「特愛上傳影片」?假如來開一個專為自拍族設計的影音網站,強調「鎖碼」的功能,造成某一種特定人士瘋狂上傳?

二,Yam天空
對社群野心十足,從BloglivePK吧超級星光大道,可想想他們還想要什麼。假如,「大學生社群」這塊是一個雖然空白但至今無人能達陣的奇特市場,看看要不要專營另一塊聽起來較簡單的、譬如「專給15~17歲高中女生」的社群,功能簡單,味道正確,在該族群快速50%以上的市佔?

三、Yahoo!奇摩員工人數像吹氣球繼續增加,顯見還有一些事情想做;Yahoo!奇摩心中或許還是怕Google與統一樂天這些新進者的,這也造成了促成併購的「天然條件」,創業家可動腦筋想想有什麼東西是萬一Google買下就會威脅Yahoo!奇摩,萬一Yahoo!奇摩不買就有可能被Google買下?目前關鍵字廣告的買家中最大宗族群是誰?有哪種特殊的新聞是最精彩的?有哪一些族群是目前開店平台還力有未逮卻自成一個桃花園的?譬如做一個給專門給3C用的c2c網站?專營這些人,做出一個小網站看看?

四、傳統媒體
在2008年可能出手買網站,尤其是那些能吸引某一他們原先主力廣告商的網站,一口子出,一口子進,以保住命脈; FashionGuide這類的網站是大家最先想到的,但商業雜誌呢?汽車雜誌呢?甚至男人的時尚雜誌呢?這些在實體是成功雜誌,但在網路上還是空缺?

五、鴻海:郭台銘和馬雲激昂一談,互聯網的悸盪可能還在他的心裡,只是鴻海的事業版圖與網路差這麼多,但鴻海也是在和「人」作生意的,它的直接或間接客戶,員工與合作廠商也都是「人」,有哪個小族群可以用網路經營一下,經營成功有了價值,鴻海說不定便想囊括入手?

7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