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帶一提]Gmail將導入社群系統,這是下一個「甜蜜教育」嗎?
不是只有台灣的「部落駭客」會去看網站的原始檔,美國部落客也會。Google Operating System的部落客Alex Chitu,這幾天以一篇「可以從Gmail收到朋友的動態?」引起騷動,因為他顯然在Gmail的JavaScript原始碼中,找到了Gmail準備「社群化」的蹤影(Alex肯定每天早上對著Google的JavaScript跑diff),Alex框出其中一段JavaScript顯示,Gmail似乎有意另加一個視窗,讓使用者收到某種「update」,然後還可以「delete」它等等。
重點是,這位部落客觀察,由於同樣屬於Google的Picasa已經推出「朋友動態」,而且不必是你的朋友,只要「訂閱」即可follow任何人的動態。Google Reader也讓你與你的Gtalk朋友分享訂閱。Google牌的社群網站Orkut也在三個月前加入類似Facebook的minifeed功能。這一連串的動作,讓人可以順著這邏輯,作出一些有點可怕的假設:萬一,Google將Galk的名單換成Gmail的名單,甚至不要名單,只要寄過email給我的,我們都可以看到他們的動態?
可怕嗎?
但,「朋友動態」實在太有魅力。兩年前,大家還認為讓社群網站起飛的「共同甜蜜點」,是在「個人檔案」與「好友名單」的交錯,上面再「蓋上」其他基本的留言系統及其他社群元素如履歷表與相簿等功能。但,自從Facebook去年九月推出News Feed,從一片嘩然爭議,到現在各家社群網站紛紛採用,「朋友動態」已經堂而皇之成為社群的新甜蜜點,今天,OpenSocial的三大API中,「朋友動態」更正式入宮與「個人檔案」、「好友名單」成三強鼎立的局面。
若觀察亦可發現,各家新的社群網站,最近一直想辦法在「朋友動態」這點上面拚命「踩紅線」,想辦法打敗其他人的News Feed。Facebook上次也因為Beacon踩到地雷,但無損它在「News Feed」這端的已然「革命成功」。社群網站認為,這些朋友動態對使用者是一種「教育」,這種教育一開始是「震憾教育」,後來大家習慣了,就慢慢變成「甜蜜教育」。至於是否「教育的有點過火」的問題,可能就交由網友慢慢討論。
有趣的是,明年,會不會再出現下一個「News Feed」?下一個社群網站的「甜蜜教育」是什麼?網路就像大腦,只用了5%而已,多去挖挖看全球十二億上網人口之間的其他連線方式,接下來可以玩的還挺多。
上次報上的科學新知說:大腦只被用5%是有問題的(詳細說法暫時找不到),不過網路廣義來說,應該低於5%吧!
值得深思一下
路過 推一個
路過~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