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2.0的下一步:抓出每人心中所有的鑽石?
網路上要如何取得真實的「個人資料」(所謂「實名」),一直是有些創業家想嘗試的事。以我個人的習慣,網路上留下的唯一真實的東西是「姓」(Liu),至於「名字」我則有一個特定的假名,email則專留那個專門接垃圾郵件的,住址是隨便填一個舊金山住址,只要郵遞區號過它那關就好;假如還叫我填職業欄、興趣、如何知道這網站…等等,一定是亂選亂按。有一批創業家認為,這樣其實就夠了。個人資料「真」或「假」,其實不要緊,緊要的是每個人盡量「只有一個帳號」。換句話說,我在網路上碰到一位「Jenny」,她不一定是個女生,也不一定真的叫「Jenny」,但她的的確確是一個獨立的「個人」,而且不會假冒另一個人。一般網站很少人真的去用兩個email住址註冊兩個帳號,同時把兩個都經營起來,因此目前的機制是ok的。
然而,網站的未來,就是將60億人之間再找出更多連結的方法,有人認為,實名是個問題。韓國在今年初剛剛立法,凡是每日不重覆使用者超過十萬名的大型網站,一定要想辦法確認上面所有會員都是以真實姓名註冊,違者重罰。不過,我覺得我們重點應該放在,「實名」所帶來的潛在好處,大過「不實名」的危險度,因為,除了「名字」以外,每個人心中的「秘密」還有很多很多,都還沒有在所謂的「Web 2.0」時代分享出來。這些秘密,有的是不想在網路上公開的資料,比如個人工作地點、個人薪資…有的是買什麼車、小孩幾歲、參加哪些俱樂部。有的資訊則是「自己都沒有去想過的」,比如自己都去哪些網站,自己都去哪一間便利商店,每次都買什麼東西?甚至自己的基因有哪些問題?網站當然不可能公開這些資訊,但能否讓這些資訊有機會「晒晒太陽」,讓它們稍稍嶄露鑽石的光輝?或讓這些資訊有某種程度的交流,讓使用者玩出更有趣的東西、得到更大的滿足?
你說,這些資訊有什麼好玩的?有什麼了不起?網站開啟下一階段大門的大鑰匙之一,將會是真正雍關我們每日生活的「嚴肅資訊」。Web 2.0世代,一個網民,可以隨隨便便的就告訴網站他曾經去過哪個國家、想去哪個國家、喜歡哪個歌手、想買哪一款的相機……但這種資訊只是「玩樂資訊」,偶爾一次、可有可無;而且有人會用,有人不會用,而且都已經被Web 2.0網站們抓取得差不多了。但「嚴肅資訊」可不同了,它對每個人都很重要,是每個人每天都在做的事情。而且,可知道大企業花多少錢向市調公司購買這些資訊?可知道大賣場花多少錢購入軟體來分析這些資訊?但這些資訊,只要創業家好好的想一想,說不定可以用巧妙的方式,「抓出每人心中深藏的鑽石」,拿出來,大家還謝謝你!這些小鑽石,我認為是互聯網的下一批大鑽石。
想「抓出每個人心中的鑽石」,絕非靠強迫,而要動點腦筋,製造出一個不同的情境。人們守這些「鑽石」絕沒守得這麼緊,他們說不定願意拿這些「鑽石」來換你給的另外一樣東西(或許是其他人的「鑽石」)。創業家可以再想想,怎麼讓它加上網路其他筆資料後,爆發出更大的吸引力,製造出病毒效應,讓其他人繼續過來「貢獻他們心中的鑽石」?
好久好久以前,我自己曾想過一個小小的點子,OpinionsAboutMe.com,中文翻成「中肯的意見」。目前許多網站都有開放這種東西,但都抓不到人們心中的鑽石。譬如餐館的官方網站貼一個「意見箱」,有任何意見都可以寫,除非真的有很不愉快的經驗,我就算被強迫填寫,也一定是亂寫一通,草草過關了事;雖然所有社群網站、BSP其實早就讓個人可以接收「悄悄話」,不過這種留言目前仍是很散的。有時,我們或許都需要大量周邊的朋友,為我們「提供某件事情的中肯建議」?OpinionsAboutMe就像一個一個簡易版卻強大的「意見箱」,新娘選了三套禮服,不想在結婚當天才曝露,希望先徵求一下身邊所有熟或不熟的朋友意見,該搭配哪一條項鏈?該先穿紅色的禮服還是先穿橘色的?假如一一的問,慢了一點,OpinionsAboutMe讓個人可以問問題,以鬼速寄給身邊的人,人人可以「匿名」回答。雖然「匿名」,但意見卻非常真,而且直接了當。至於要如何讓朋友因為「匿名」而不好好填寫,則又可以導入「token制」,就是到最後你可以查出有誰還沒有寫;每次寫,都要從第一題回答到最後一題,中間穿插數學題,全部答完才算「寫完」。OpinionsAboutMe透過實體的關係和網路的方式,一實一虛、一真一匿,可以搓玩出不同的組合,最後的結果,就是讓大家以非常簡單的方式,得到了一些以前得不到的資訊。而至於這個網站該怎麼利用這麼多資訊來爆紅,或許可將其中設定「公開」的意見調查問題,直接放在首頁,像hotornot一樣一則一則播放出來,有照片的優先播放?答問者亦有區隔化,從首頁直接回答的,和會員所指定的回答者分開。
另,《Sweet Spot》一書中也提到Linkedin如何技巧的取得900筆非常真實的個人資料:
……Linkedin拿當時大家只約略聽過的「六度分隔理論」當促銷工具,他們說,既然世上的六十億人有可能透過幾層朋友就可以「攀上關係」,我們當然不該只把「我」的資料放到網站上就罷手。除了自己的出生年月日、工作狀況、照片,我們當然也應該把我們的「朋友」也都放上去,還有我們這些朋友的電子郵件住址,讓Linkedin去邀請這些朋友也進來Linkedin,等到你的朋友都把他們的朋友也都加入了此網站,你才可以開始認識「朋友的朋友」。它其實自動啟動了某種「利益交換」──以我的朋友,換你的朋友。
Linkedin靠這個六度分隔理論,吸引了大量的「商務人士」,這些人是其他網站怎麼拉都拉不來的高層次使用者,也是學習最慢、最不常使用、也最沒有耐心去學新科技的「LKK」族群,但Linkedin很快就敲中這群人士的心弦,發展至今,擁有高達900萬名用戶,目前已涵蓋了150個產業,座落在400個國家地區。
而這900萬會員資料,除了真實的姓名外,重要的是,它還擁有了這些會員其他最重要的個人資訊:也就是他們的工作狀態、目前職位,以及朋友的名單,而且這些資訊大多仍都是正確的。這麼私密的資料,Linkedin要到手的方法,竟然是靠人性的弱點。
它用的是「朋友監督法」。首先,Linkedin在站內先提出要求,在Linkedin站內無論做什麼事,「都一定要使用真名」,這就好像貼一張紙在店門口,警告訪客不能帶食物入場,假如是自己一人,說不定就「偷偷摸摸帶進去」了;但假如旁邊有一位熟識者陪著,尤其這些人其實是「商務朋友」,則此人絕不可能在看到警示情況下,還大搖大擺的違規帶食物進場。就這麼一個簡單的「朋友牽制」的效果,讓Linkedin的使用者個個都乖乖的照著規範走,乖乖的一五一十填入正確的資料。
此外,當一個Linkedin使用者邀請朋友時,由於「邀請函」所留下的是他的名字,因此也不可能使用假名,不然他的朋友收到了這麼一張沒聽過名字的「加入邀請函」,應該也不會加入。假如有心人真的刻意去做一個假名的Linkedin帳戶,當這個不存在的人試著加入其他人到他的人脈圈時,由於其他人不認識此人,自然也會拒絕他,不讓他加入。
Linkedin教我們的是,網路上既然無法知道「真實」與「偽裝」,最好的監督者,就是你的朋友們。Linkedin的網絡效應,完全都是仰賴「朋友」來完成,而朋友除了負責提供他們自己的友人圈之外,最妙的是也扮演反過頭來監督此人的角色。由此可見,一個網站只要導入「朋友」,讓這些朋友都「看到」我的資料,這些資料應該都會大致符合站方的規定………
像這種「抓出每人心中的鑽石」的服務,做成Facebook application真是最合適不過了,在既有的社群人脈網路上放這種東西,服務本身一次拉多人進來,再加上每個人news feed的推波助瀾。剛好,在這個星期六(12月15日)下午,於台北市文化大學推廣部 (和平東路二段/建國南路口) 501 教室,在台北即將舉辦一場有趣的Facebook Developer的小論壇,聽說已獲Facebook贊助,開場將有Facebook透過視訊會議從美國直接跟大家介紹Facebook網站,接著亦將有幾位美國回來的網路高手,與大家分享在Facebook開發應用程式的經驗。周末大家與其去看場電影,不如撥空參加這場難得的活動,想想幾個鬼點子,鑽石說不定可以手到擒來。
拜读先生大作,灵机一闪:可以做一个交换秘密的应用。每个用户提交一个自己的秘密的时候就自动的随即的将别人的一个秘密显示出来,而且是匿名的,可以做下评论。
另外 给先生的邮件估计是进您的收垃圾邮件的邮箱了。
web2.0的使用﹐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內容的原創性和真實性﹗
名下的靈感蠻有趣的,但是這樣子的模式,使用者填寫的”秘密”的”秘密程度”似乎會減弱,因為沒辦法確定自己認真填寫的秘密換來的是否真正是對自己有意義或有價值的秘密,進而只寫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來騙取其他人的秘密XD
Mr.6的英文名稱竟然不是william,這點讓我很納悶。有許多人的洋名都會選諧音,譬如凱文叫做kevin,益昇叫做eason…etc.
觉得您那个意见箱点子很棒!
发现您提到的那个域名还没有被注册,所以顺手注册了一下(虽然好象出了点技术问题……),如果先生想自己做的话,我可以随时专送给先生~
如果您不用的话,那我就自己拿去用了:D
大家久等了,不急不急,据我所知,在没多久,就可以把全世界连在一起了。六先生文章所讨论的种种内容,无论是商务、工作、所有生活相关的内容等等,甚至一个人的资讯都有机会整合为一。web3.0的时代(黄彦达先生所提的http://www.digitalwall.com/scripts/display.asp?UID=351),会比大家想的都来的更早!大家拭目以待吧,有人默默耕耘已久。
攫取人心中的鑽石!好題目!見地之深,讓我這個以statistician自居者汗顏.誠然,很多statistics model可以在保障用戶隱私的同時,真實的獲得期望的資訊. 六先生是否正在研究?
近期我的search engine正在趕工,拜讀閣下大作有些遲緩,自意有所落後XD
那种秘密网已经有了, 比如http://www.mimiwang.com.cn. 不过不需要交换. 任何人都可以随便看. 有时候人的秘密压在心里很难受, 能够有机会匿名地对很多人说出来, 是会很愿意的. 说出来感觉上会轻松很多.
我是Johnny, 我就同時用Johnny & Jenny經營兩個blog呀!
http://johnnyw4.spaces.live.com/
http://let-where-be-love-jenny.spaces.live.com/
都是我寫的.
online meta data本來就是一個很可以玩的東西
早年大家在懷疑Amazon books recommendation為啥這麼精準
卻不知自己只要一登入 所有在網站上的動作都被測錄,分析
這各小科技也是Amazon再後網路泡沫時代 前期虧損高時
還有如此高的股價, 當然這是老掉牙的例子了
所以說提供個人真實資料還有一各原始動機
就是relevent information
資訊之海茫茫 若提供真實資訊能讓我更容易得到”對我有意義”的info
這就形成了這樣的動機
但基本上的盲點就是 提供”我的真實資訊”是一件跟主軸經驗弱相關的動作
所以說填這些個人資訊就是一件煩事 即使使用者隱約知道這各動作是有意義的
所以只好走些旁門左道來增加動機或簡化操作
Amazon的meta data是一例
Linkedin用”等價交換”也是一例
提兩個最近發現很有趣的
一是Wii Me, 基本上是Wii的使用者個人資訊Customize的系統
卻是我見過最Compelling的系統
第一次覺得輸入個人資料也可以這麼好玩
甚或對於這各帳號產生一各”virtual me”的粘著度
而Nintendo取得這麼高度感性的使用者資料 可以玩的網路應用應該很多
Wii Vote應只是牛刀小試
再來一例就是進化中的手機科技
隨著手機的運算力 價格 功能性的成長
這各”總是隨身”的物體有更多”承載個人資訊”的可能
如GPS, 照相功能的普及
“你去過哪你”,”你的typical route”,”你搜尋過的地點”
“你住在哪個區域” “你用手機拍了哪些照片”
這些東西未來有機會拿出來Trade
或是社群元素 或是商業契機
創業機會應該不少
要網友留下基本資料,相當困難
Mr.6 您的文章棒 演講更棒
昨天 找回出版界的春天–讀者在那裡?
擲地有聲 未來祈願與您多學習
謝謝
有時候也許就市因為大家不想要活在現實生活裡面所以才在網路上選擇使用假身分. 當網站需要用某種認證方式來加入會員的時候又可能導致大家覺得麻煩而選擇不加入會員.
當網路已經普及到了一種程度, 也許政府要推廣某種網路護照或是身分證. 這樣才有辦法達到用真實身分吧. 雖然會影響到網路自由, 但是也可以造成比較少的網路犯罪.
回到加拿大的日子, http://seanyhpan.blogspot.com/
if i understand correctly, Facebook is coming into Taiwan, which is good news to friends there.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心甘情願的把真實資料填寫出來,最常見的是「抽獎活動」,通常都會在單子上特別提醒要提供真實資料,而參加的人都會乖乖照做。
所以曾經想過一個點子:「天天送」網站,找廠商提供贈品,天天有不同的抽獎,會員必須看完該項抽獎贈品的廣告才有機會參加抽獎。這樣,廠商只需提供一點贈品就可獲得廣告效果和會員資料,肯定很樂意提供贈品;而會員只需填一次資料,天天有機會得獎,肯定也會願意提供真實資料。
我只有點子沒有技術,提供給有興趣的技術高手們參考,如果真的做成功,記得分一點就好。 ^_^
芥子
妳提的想法,其實在較大網站上的廣告活動上都已經有,
只不過,如果把這些會員資料移做他用,可能會有法律問題吧
現在廣告垃圾信這麼多,有一部分就是被不良廠商濫用會員email資料
我想去读书,但是由于我的出道不久,不够资本,希望能有好心人帮助我,如果可以我将会好好珍惜这次机会。。有愿帮助我的人士来点13728602095,我叫温静,四川宜宾人,我今年19岁,有意者请来电在述
More than likely you haven’t met all of us.
This post post created me feel. I will write something about this on my weblog. …
Fantastic goods from you, man. I’ve understand your stuff previous to and you are just too excellent. I actually like what you’ve acquired here, certainly like what you’re saying and the way in which you say it. You make it entertaining and you still take care of to keep it wise. I can’t wait to read much more from you. This is actually a tremendous web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