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Things幫你「送禮送得巧」,「第三人稱」網站最佳範例
近來看到最有趣的網路行銷計畫之一,大概就是上周在Mashable看到的「MyThings」所推出的耶誕行銷計畫。MyThings是眾多「個人物品清單」的網站之一,它衝著今年的聖誕血拼假期,推出了「匿名詢問禮物好不好」的功能。說到送禮,東方人比西方人清楚,有很多話教人送禮的藝術,所謂「送禮送得好(貴重),不如送得巧」,「送禮要送到人家心坎裡」…,但你怎麼確定你送一件粉紅色的毛衣,對方說不定今年已經買了類似款式或類似花色的?你要送一盒核桃糕,說不定對方今年已經患了糖尿病?更何況是才剛剛熟起來的同事、同學,甚至還不太熟的有點心儀的異性朋友?他們到底喜歡什麼禮物?還需要什麼禮物?
老外顯然也有相同的煩惱。MyThings的「匿名詢問禮物好不好」,利用它網站本身現有的「物品清單分享」功能,你只要登入MyThings,上傳一個物品,然後就可以「匿名」寄給朋友,朋友收到這封來自MyThings的匿名email,再「投票」,選擇「love it」、「like it」、「so so」等等,你看到了,自然就知道該送他什麼禮物啦!當然,你可以說,朋友收到這麼一封email,就知道有人要送他東西,驚喜度就降低了;你可以說,一般人收到這種信,從禮物的種類,說不定就猜出是誰想出這個鬼點子。
我卻認為,這場「匿名詢問禮物好不好」的行銷案真正是個高招,因為,它把使用者變成「第三人稱」。什麼意思?
一般的網站,都是「第一人稱」,也就是我自己就是使用者,我為了我自己,而使用著這個網站。而所謂「第三人稱」,就是「我」雖然還是使用者,但我其實是為了另外一個人而使用這個網路服務(注意:是一個人,而不是一群人,否則又回到芭樂的Web 2.0,失了「第三人稱」的巧妙)。我在網站裡面使用的時候,處處講的都不是「我」,而是講「他/她」。因此稱之為「第三人稱網站」。
原本,MyThings做的是標準的「個人物品清單」的網站,這類的網站已經是「第一人稱」網站之中相當有潛力的產品,就如台灣唯一的個人物品清單網站PPolis所闡述的,每個人都有「物品」,每個人最鍾愛的東西除了「人」以外,就是「物品」了;假如我們要繞過目前已經有的其他方式,自己開創一個更簡單的人際溝通題材,那「物品」似乎確實是目前網路最可以做的,但也是一直都做得不太起來的,畢竟願意這麼細細的為個人物品建檔、列表、與他人討論個人物品的使用者其實並不多,還需要這些網站自己慢慢的訓練一下。目前直接競爭者包括Squirl、iTaggit,間接競爭者包括ShelfCentered、Listal、ZEBO、Delicious-Monster、Lib.rario.us、Colib、Socialogue、AllConsuming等,競爭者眾。
但MyThings畢竟是取得800萬美元資金(近三億台幣)創辦的「貴族創業家」,銜著金湯匙長大,它的做法和其他的「物品清單網站」顯然有很大的區隔。這個貴族創業網站衝著物品之中的「貴族」,也就是所謂「收藏品」而來。它並沒有限制你一定要在上面放你的畢卡索、張大千、李可染的畫作,不過MyThings的確很貼心的提供了以下服務:你可以為了此物品而購買保險、自動計算你所登錄物品目前大約的價值、還讓你可以輕鬆的將此物品「捐贈」給博物館或慈善基金會……MyThings另外還提供了一個全球百年來失竊的藝術收藏品的大名單,就算你昨天掉在計程車上的只是一只五十年的祖母玉佩,也可以登入進去,若MyThings在自站看到其他人將此物品列入,也會馬上通知你……。
這些「驚喜」的「新功能」,讓TechCrunch於半年前的文章中,對它非常的推崇。而它功能中有些可能擴張為企業市場的著墨,也讓它竟然被IDG InfoWorld提名為今年「百大創意企業IT產品」之一。而它也確實成為一些會員的最愛,像這位蘿絲小姐,一共收藏了134個物品,有從肯亞來的土著畫杯,還有一組青銅鑄造的豪華餐具組,雖然被MyThings專家隨便概括一下認為「只值20美元」,反而讓這些物品更有趣味。以網址來研判,目前此站的總物品數大約是近二十五萬項左右,會員總數則在13萬多左右,這樣計算下來,就算扣除掉一半已非Active Member,每個人平均擁有4~5樣物品,應該算是不錯了。
不過,在美國,13萬的會員總數,就如同在台灣只有不到一千名會員的意思,還要再繼續努力才行。MyThings努力的方向,顯然決定放棄高價的古董市場,轉而訴求一般使用者,才推出這個「匿名詢問禮物好不好」行銷案。一般網站想到「第三人稱」,只會想到「Wish list」,但這種東西也是自己在那邊願望(wishful thinking),不可能帶來「第三人」。所謂真正的第三人稱,是要像MyThings這樣,整個功能根本就是為了「他」而設計,「他」是主角,「我」是配角,「我」的存在只是為了讓「他」可以開始使用這個功能而已。
我曾經有一個「第三人稱交友網站」的點子,交友網站由於需求呈「爆衝式」(burst),今天突然想交朋友,你要趕快去交友網站,搜尋一下會員,而交友網站掌握了這種impulsive buying,要求使用者一次將全年會員費付清,也因此賺了不少錢。交友網站荷包滿了,但真的有幫助到所有的單身男女嗎?
我們如果重新思考交友網站的「使用者」,會發現一些有趣的機會。有沒有想過,如果不是單身男女為主要使用者,而以「單身男女身旁的其他朋友」來當主要的使用者?我們聽聽也知道,現在許多婚友活動或相親活動,其實都是「被朋友拉著去」的,每個單身男女,尤其是「拉警報」的,身邊總是有這麼多熱心公益的「朋友」,這些朋友不可能、也不適合裝作「事主」的身份去登入Yahoo!奇摩交友,當然也不願意付費(尤其是年費),但他們卻願意花時間好好的幫這位優質單身朋友寫一段洋洋灑灑的推薦文,幫他分享幾張精心拍攝的照片,而且由於是「第三人稱」,不必怕太肉麻。這種「第三人稱交友網站」或許無法馬上收費,但它的內容一定會比較有意義,畢竟這些熱心的朋友總會用很幽默很豐富的方式來形容你這個人,而且,若將這個虛擬的東西當作一個禮物來送給單身朋友,由於「禮物一定要錢」(不然就沒有誠意),這個網站順帶可以推出一些禮券服務,讓朋友可以拿來當作禮物送給身邊還單身的男生女生朋友,它的每人平均收費說不定有機會超過目前交友網站的收費水準。這些都是「第三人稱」的魅力。
台灣的網路服務,不斷的想出許多很有創意的行銷計畫,但行銷計畫看似新意十足,最後卻都專注在同一個目標:「創造一個噱頭、求得主流媒體的曝光」。當然這樣的行銷方式一定會帶來眼球、帶來瞬間流量,但不會帶來「網路式」的爆衝流量。在網路上,這種行銷相較沒有發揮到網路效應(雪球效應)。網路行銷,不只是要增加曝光度而已,就算引來了一天五萬人,這五萬人就像一叢蝗蟲,弄掛了主機,創業家高高興興扛了幾台新主機,架起一個堅固無比的cluster,埋頭三天,抬起頭來一看,咦,蝗蟲怎麼全都不見了。網站不必急著一口氣讓這麼多人知道,重要的是,當他們好不容易「知道」以後,會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好好的「使用」這個網站好一陣子,然後讓其他人感受到他們被這個網站的影響,經過實體的朋友圈散播出去。這樣的黏著力才會啟動真正的「網路校應」,這段過程聽似比「今晚就在TVBS電視新聞曝光」還要冗長許多?但其實創業家也不用等太久,透過網路自己的傳播效應,一個月之內就可以看到了。
「第三人稱」將網站帶到不同的境界。從「我」到「他(她)」,短短的距離,竟然沒有人好好經營過。不妨將所有的網站點子,從購物網站、分享網站、個人空間提供者、手機應用、購物網站、電子商務…重新想過一遍,是否還有「第三人稱」的空間?
1.我查了”MyThings”在Alexa的排名是二十几萬名,看來這個網站流量不是很多.
2.網站的主架構與Amazon很像,這種較傳統網頁Layout是否可生存呢,現在user很赖,要有個好的Search Engine啊.
第三人稱,這真妙ㄚ!!!
第三人稱,提供充分的安全感、隱私,
第三人稱,激發起同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