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上市爆紅,B2B只使出幼兒潛力而已?

上次到香港出境,被機場的兩個東西嚇住。一個是出境大廳的那只大型奧運倒數計時器,另一個是「阿里巴巴」。阿里巴巴不知花了多少錢,買下每一個行李轉盤的廣告版位,也買下了香港赤臘角機場地鐵車廂的廣告版面,我在香港機場待的短短三小時期間,眼睛看到的全是一片鮮豔的「橘紅色」。Alibaba的新潮的logo,搭配這個機場來來往往的各式膚色與人種,為我帶來一種很亢奮、很火熱的感覺,這是一個新世代大機會,我們剛好都搭上了這班列車。

這個「阿里巴巴」,大家現在當然已經都知道,於前天(11月6日)正式掛牌香港股市,掛牌籌資總額高達15億美元,為中國大陸互聯網公司近年來最大的IPO,直逼三年前Google上市所籌得的17億美元,讓阿里巴巴總市值高達88億美元;然後,頭一天就給人家漲了近二倍,正式成為繼Google以來最大的網路大熱。大家現在稱阿里巴巴為「全亞洲第二大」網路公司,僅次於日本的Yahoo!,外資法人搶進1800億美元想買一股卻不得法,目前阿里巴巴的本益比以2008年的預估獲利計算,已經高達54倍,遠高於港股平均本益比,也比台灣商界較囑目的幾間公司如鴻海的富士康的本益比都還高

投資人對阿里巴巴的期望非常清楚──中國大陸的未來絕對可期,外資搶進,對外貿易無論在量與在質皆繼續向上提升,內需亦繼續成長,使得許多中小企業只會愈長愈大,而阿里巴巴所做的B2B電子商務,正是在幫這些大中小企業跟全球的公司作交易,目前在中國大陸已吃下高達70%的市佔率,第二名Global Sources只拿到區區8%,此外,阿里巴巴集團另外旗下幾個子事業,也已經坐穩了其它幾塊網路上證明可賺錢的商業模式,譬如做C2C的淘寶網(taobao)以高達85%的市佔率維持第一,曾經歷風雨而不動搖,而支付寶(Alipay)則是中國的Paypal,據說也有50%的市佔,雖然兩者皆刻意免費、尚未賺錢,但隨著使用者被重新教育、習慣改變後,後續可期。

有趣的是,阿里巴巴的大熱,有人看成「Yahoo!大復甦」,畢竟Yahoo!佔阿里巴巴的股票高達39%,加上之後可能的關係合作等等,令人激起更多想像,但,真正大復甦的,恐怕不是Yahoo!,而是來自更「古老」的回憶──阿里巴巴的本業,B2B電子商務,這些在公司與公司之間透過互聯網做商業撮合工作,曾經是西元2000年那一波逝去網路熱潮的主角之一,當時許多投資人樂觀的預測,「B2B」會超過「b2c」或「c2c」,成為下一波網路主角。結果,好幾家B2B網站成功的募資上市,卻賺不到錢,後來變成「本夢比」,股票應聲三折,變成過街老鼠。看,你現在上網查詢所謂的businss-to-business、B2B,查到的東西都是七、八年前的新聞與資料。多年來,大家已不太敢再提起「B2B」這個字,不想再將泡沫掛在身上,不想再被勾起不好的回憶。但B2B其實一直都繼續默默存在著,有一批軟體廠商,改以企業應用軟體的模式來經營B2B,譬如「供應鏈管理」(SCM),但據AMR Research報告,SCM市場陷入停滯,大約只有小於5%的年成長率;而目前最大的SCM供應商如SAPOracle,其主要產品根本不是SCM。另外一支分流為「Spend/Supply Management System」,譬如Ariba推出Ariba Supplier Network來進一步的建構B2B的網路,目前共有14萬戶供應商,來自115個國家, 年總交易額達950億美元, 一共接受2500萬個訂單,直逼阿里巴巴,不過,最近四年來Ariba的年營收皆停在2.2億~3億美元之間,年年賠錢。

由此可見,B2B雖然依舊存在,但它相對「低迷」,卻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我們看到,與它同期的「兄弟」,如c2c已由eBay一統天下,eBay去年的營收高達59億美元,淨利空間在兩成左右,今年前三季便已達去年水準,繼續成長中;而b2c的佼佼者Amazon已成為「地球上最大的商店」,去年營收站上「百億俱樂部」達到107億美元,這生意比較不好做,但就算利潤再低,今年仍可望達到淨利3~4億美元,聽起來不多?阿里巴巴今年上半營收為9.6億人民幣,大約合1.3億美元,整年最多也是4~5億美元而已。意思是說,阿里巴巴的年度總營收(top line)大約只等於Amazon的淨利(bottom line)而已。阿里巴巴預估今年淨利將達6億人民幣,約合8300萬美元,連1億美元都沒到。從另一個角度來看,B2B電子商務,之所以不能賺錢,或許也是因為有太多、太多、太多的網站、軟體在其中競爭,幾百家、幾千家,各據山頭。由於許多B2B網站根本就是某家廠商或某個產業聯盟的附屬網站,持有現成的資源,把周邊廠商綁得死死的,獨立B2B網站如阿里巴巴不易攻進去。

但,「B2B電子商務」真的只值這樣嗎?真的是一輩子無法長大的幼兒嗎?我們看看各電子商務網站目前的獲利模式,可以明顯的發現,目前B2B網站的搞法,似乎已經失去了網路的原味,「他們已經不是在搞網路」。我們看到,由於高度競爭、大量的幾近免費的服務的結果,這些網站常常將廠商資料直接曝露出來,讓使用者直接看到,就可以打一通長途電話下訂;於是,網站站方為了維持與其他網站的競爭力,往往只能向廠商收取「貼文」費用,然後再從其他「附加服務」去東收一點、西收一點。

有些網站,確實開始師法網路上一些不錯的點子,將它們加入自己的B2B網站,不過,它們加入的東西如「論壇」(forum)、「留言版」(guestbook),都是七年前的老掉牙的玩意了。就算阿里巴巴其實已經很努力的推出即時通訊TradeManagere郵寶、獨立網址的私人樣品房、商人俱樂部、中國人才熱線、公司全庫,甚至導入「虛擬主持人」安諾和曉曉…在我們看來,好像還不是非常的「網路」,不夠像在打「甜蜜點」,也無意搞出一場「網絡效應」(network effect)。我們想問的是,難道已經沒有更厲害的招術了?難道現代網路的一些成功,不能用在B2B?難道沒有其他的網站可以做,來和阿里巴巴一起敖翔天際?還有什麼其他的網路元素、網路創意,可以加進B2B的世界?

阿里巴巴的市佔率這麼高,已經成為中國大陸內地所有廠商對外的「門戶」,大陸的經濟怎麼起飛,阿里巴巴就會怎麼起飛,這是阿里巴巴熱潮的關鍵,而這個「整體一起起飛」的題材也已經影響到其他幾間已經停擺了好幾年的「中國概念」電子商務網站如Global Sources,股價飆了55%,而Ninetowns Internet飆爆了,於是有些海外分析師喊「空」,但我不但不認為如此,反而還覺得,阿里巴巴在網路上的潛力仍被低估。本人並未持有1688股票,只是從網路的角度客觀的說明,它的潛力絕對不只「跟著起飛」這樣而已,它根本就尚未將網站可以玩的東西「玩到極限」,它像網路界的小神童,由於生意模式正確,賺到了第一桶金,但現在是發揮網路效應的更好機會,與其砸錢買下機場廣告,不如也砸錢多做幾個超有創意的網路服務馬雲自己也說,「明天很殘酷,後天很美好,必須每天努力,才能看到後天的太陽。」接下來,阿里巴巴還可以怎麼「玩得更網路」,大家可以想一想,讓B2B的後天乍現時,已經火熱得連眼睛都睜不開了。

19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