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銀行想拚獵頭公司,「隱性求職者」是關鍵

從英語系網路市場的經驗我們發現,人力銀行網站(他們叫工作搜尋網站)是最容易開始賺錢的點子,但也是最難突破的點子。我們看到部落格TechCrunch隨便推出一個CrunchBoard徵才版,叫雇主貼一張職缺就得付200美元,一周收集20~30張職缺,讓部落客愉快的賺個小外快;我們看到舊式社群網站Linkedin當初還找不到獲利模式,先從讓人張貼職缺開始,從前一張職缺只要90美元,現在漲價到145美元,輕鬆賺到第一桶金。

但,如何從小外快「升級」到大獲利?第二桶金在哪裡?網路上其他光怪陸離的新點子都試著當瞎子摸象、黑暗中摸「甜蜜點」,找尋「大家會喜歡什麼」;但工作市場,卻已經站在那邊很明顯的告訴創業家:「我有需求!」創業家豎起耳朵聽,會發現無論是雇主或是求職者都在嘶喊:「我需要更棒的工作搜尋網站!」

小小的願望,卻一直沒有進展。自從MonsterYahoo! Hotjobs甚至Dice等推出以來,履歷表線上化,外掛包山包海的搜尋引擎,好像已經「利多出盡」,工作搜尋網站最美好的一場革命已經革完了,基本上整個求職網站界自從2002年以後就幾乎停擺,最近三年來,雖然點子很多,有的還專攻垂直市場,VetJobs.comBond StarSearcherTheLaddersTALENThireInterviewStudioVaultSkillSurveyArbita,甚至今年最新的競爭者ItzBig Climber.comResumeFit等,卻尚未看到真正能「打敗大怪獸」(Monster.com)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成功案例。VentureBeat最近更提到兩個新銳求職服務網站,其中一個來自原本就已經在提供雇主一些追蹤求職者的工具(據說趨勢科技也在使用)的Trovix,它推出的新服務號稱能讓求職者申請工作的過程整個簡化,只要上載你的履歷,Trovix會自動將履歷拆解並分析一下,直接與線上的所有職缺比對,直接丟給你最合適的職缺,這樣的功能,只能說是IndeedSimplyHired那種搜尋引擎再深一點(深卻不一定好),登不上killer之堂。

有趣的是,同一篇文章引用了來自另一徵才網站JobThread的數字:目前美國企業花在網路上刊登職缺的總成本,一年大約高達80億美元,登報章雜誌徵才的成本大約也有60~70億美元,但,企業花在獵頭公司的成本竟然更高,高達400億!是企業花在工作搜尋網站的五倍,若計算「每個人頭」的花費,獵頭這塊恐怕更是幾百倍的爆贏差距。因此同一篇文章又介紹了另一個網站JobFox,這個網站開宗明義的說他是要給「關心自己職涯經營的專業人士」 與其只有搜尋工作,它還讓使用者自行製作類似社群網站的「個人首頁」,讓雇主可以輕易的「找到你」、認識你、聯絡你。而且JobFox只會從少數的雇主那邊取得少數的職缺,讓JobFox更接近獵頭公司的境界。

但,JobFox和獵頭公司仍有極大差距。我們注意到,獵頭公司之所以這麼成功,因為他們平時人脈廣佈,而且比求職者都還專業,深知雇主想要什麼樣的人才,因此往往可以鎖定一些根本就尚未開始積極找工作的人,一旦該員產生「驛動之心」,馬上經由網絡推薦給雇主。從獵頭公司來看,他所做的事情與其他網站是一模一樣的,成功的關鍵當然還是為雇主找到最好的「求職者」,只是,這「求職者」的定義和一般工作搜尋網站的定義很不相同,應該說,當某位使用者開始在SimplyHired上面搜尋工作,並努力的一個職缺一個職缺的申請工作,並開始亂接面試,亂曝光,他已經不能算是獵頭公司心目中最佳的「求職者」人選

仿獵頭公司來「先一步鎖定隱性的、未開始大舉求職的夢幻員工」,為雇主服務,大約在2004年,就有兩個以上的網站早就開始做了。一個是StaffITnow,一個是Jobster。尤其是Jobster,這個網站當初出來還真的讓許多人興奮了一陣子,記得它用美式漫畫的方式,畫出了現今市場的景況:「現在的履歷表,只涵蓋了所有在職人口的不到5%,而且不見得是最優秀的5%。

有道理,有道理。

「許多更厲害的隱性求職者,其實根本就尚未積極的出來找工作,這時候,需要靠它們身邊的同事、朋友,才能找到他們。

有道理,有道理!

記得Jobster畫出一個pie:儘管現在在「市面上」流傳的履歷表只涵蓋了所有工作人口的不到5%,但那些「隱性的求職者」,卻可能佔所有工作人口的20~30%,也就是目前整個徵才市場的幾倍之大,這塊目前也都是獵頭公司的天下,敝公司也從獵頭公司那邊得到了很好的人才。因此,Jobster想透過「社群」的方式,架在所有的求職或不求職的人的上空。不幸的是, Jobster顯然並沒有得到預期的大成功。還好,取得大量創投資金的它,名氣高,有些收入,近三年內大舉併購了WorkZooGoJobbyRecruiting.com,今年初更搶得了Facebook獨家職涯合作廠商,Jobster今天已經愈來愈跟SH和Indeed扯在一起,而最初提出的那個「很有道理」的願景,卻陷入「光說不練」的空轉。

但,原先的那個機會仍在!只是,或許得靠其他的方法。大家都聽過,「有70%的工作,都是透過人脈介紹而來。」這點也變成許多人脈推廣專家的口頭蟬,鼓勵大家多多結交貴人並拓展交友圈,但這點,其實是從求職者的視野去得到的一半結論,並沒有反映全盤的狀況。為何70%的工作由人脈推薦而來?可能是因為工作搜尋網站還不夠簡單,速度不夠快,成效不夠好,因此雇主有職缺時,尤其是在找高階人士時,索性先通過自己有把握的人脈、通過介紹的方式來找人,比在外面隨便搜尋還快、還有保障,也順便做做人情。但這種搜尋法顯然不是「完全搜尋法」(exhaustive search),因此我們要討論的是,為何網站無法幫雇主找到他們要的人

我認為,這件事的關鍵就是,雖然「雇主」是這個新服務應該提供的對象,但,要啟動關鍵的那一首響 (pull the trigger)的,仍然得靠這些「隱性求職者」自己。這些「隱性求職者」若開始使用此網站,讓公司能夠「看到」他們,公司可以找的資料庫會變大,「找到對的人」的準確度也可以大幅提升;問題是,那些隱性的求職者,本來根本就不怎喜歡「主動」的推廣自己。對於求職者來說,人力銀行的需求本來就是「暴量式」(burst)的,找工作的時候,非它不可,但平時好好的時候,就算人力銀行打電話來推銷也當它是電訪推銷員狠狠的掛上電話。不過,一般的上班族,通常倒不會將主動來談的雇主拒於千里之外。前陣子徵才,透過朋友找到幾個高手,我打電話過去,總是開門見山「你現在找不找工作?」對方支支吾吾,然後都會很曖昧的回了我一句,「可以談談啊?」

結論是,大部份選擇了上班職涯的上班族,都不會介意「可以談談」,但他們希望雇主主動來找他們,這不是因為他們大牌,而是現在並沒有這麼強烈的轉職需求,因此不願花任何功夫在這種事情上。大家平常的時候對自己工作總有些抱怨,但也還都撐得過去,雖然仍希望有更好的工作、更高的職銜、更高的薪水、更大的公司、更大的機會等等,但他們還沒有想換工作想換到想到人力銀行去放一個履歷表,然後花很多時間的去寫自傳、改日期、設定喜歡的產業與職別……。要如何讓這些「隱性求職者」來「曝光自己」?要怎麼將自己的才能,曝露給雇主知道?

這樣來看,Jobster所提供的東西太雜也太虛幻,而JobFox則又太「重」,若要在Friendster、Linkedin、Facebook上面宣傳自己又太辛苦。其實,每個人介紹自己給潛在雇主方式,不一定要和工作有關,可以談談自己的專長、特色,這樣也行。並不能指望每個人都可以寫部落格,所以某種簡單好用、輕輕鬆鬆平平淡淡的平台會是機會,這是一個龐大的市場,最後的決勝點卻在考慮每位「隱性求職者」的感受,如何讓他們在舒舒服服的「曝露自己」。這個戰場,在我看來,是蠻接近第八層、蠻接近心理戰的。

13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