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個人怪癖」到「個人優勢」,再到「個人品牌」之路

「周五專欄」的軟性題材已寫成習慣,各位似也相當喜歡,周五的流量竟大幅超過平常周一到周四。寫這些文章,對我而言很是輕鬆,寫起來如行雲流水,因為每個想法都是思考了好幾年、親身奉行了好幾年的,或許不見得叫「創作力」「獨家體驗」「敗海戰術」,但這些題目皆曾在日記中一再的反覆試練討論,各位若喜歡,大可放心「服用」。而我本來就曾夢想有朝一日可以好好的紓發一下這些藏在心中對職場、人際、生命的「玩法」,這一天來的比想像中還快,今後將以每周一篇的速度慢慢分享。

有趣的是,你會問,這些理論、這些徹悟和這些奇奇怪怪的想法,當初到底是怎麼冒出來的?答案是,每當我覺得與人格格不入時

每當我覺得與人格格不入時,我當然會先檢討我自己。但,我拒絕用其他人「教」我的方式來檢討,而自行依人生、時間、宇宙大框架來檢討。我一再提醒自己,當100年後闔上棺蓋埋進深土,現在看到的所有事物都會消失不見,所有的夢想、煩惱、嫉妒、虛榮也會跟著不見。事實上短短120年以後,你、我、他,以及所有所有現在牽扯的人兒們都會不見,整顆地球換了新一批住民,整條街道換了新一批行人,整間公司也換了新一批員工。所以,我雖然向來與人格格不入,但自認至少做對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從來不逼自己服膺於任何人幫我界定的優點、缺點

每當我發現與人格格不入,與其改正它,讓自己成為六十億人中的其中一個沒啥特色的人,我會選擇讓自己的「個人怪癖」繼續橫行。我重用它、改造它,讓它從一個討厭的怪癖變成「個人優勢」,最後這些優勢實在變得太獨特、太有力量,還有機會進一步演變成「個人品牌」

不過,大部份的人不會這樣。大部份的人皆視缺點如大敵,視怪癖為見不得人之事,不斷的試著將「個人怪癖」視如家裡的蟑螂,看到就打,恨不得斬草除根!這些都是壞習慣,壞習慣就要改進,不是有哪位作家寫過,命好不如習慣好?我們都希望自己充滿著「優點」,充滿著「好習慣」,而不是「怪癖」,不是嗎?

所以,當你被老闆叮了滿頭包,心裡在想什麼?當你落後同事的時候,你會怎麼看?大家都告訴我們,當你和其他人不一樣的時候,一定是你哪些地方不太對,所以要改進、要跟上隊伍,而且要改掉懶散、不專心、虎頭蛇尾、脾氣壞、固執與難以溝通的「怪癖」,養成一些「優點」,才會讓人喜歡。而當你和老闆不對盤但其他人卻沒有特別大問題時,肯定是你不對,你要改一改,不然,在這間公司升遷無望,臭名也會傳遍整個業界!從前的時候,我們對這種事忍氣吞聲,直到有一天受不了了,我們就離開這個地方,去尋找自己的路,但離開的時候其實滿身都是創傷,因為知道自己是「不合格」的「棄兒」,辭掉工作,你被低壓的氣氛籠罩著,帶著一身的「怪癖」走出公司大門,努力的找出一些優點,來讓自己繼續呼吸。

大部份的時候,我們只是大組織裡頭的其中一位小小員工,最不受注意的那位;老闆與整個社會的目光,都擺在那些經驗豐富的老鳥、嘴巴特別甜的馬屁精、或學經歷全身血統都比自己好上五倍的職場貴公子身上,所以,我們就開始「奮發向上」,希望能用比其他同事更好的方式,來達成老闆的要求。我們可能開始一邊工作,一邊想準備出國進修、修在職學程;我們開始考證照,讓自己擁有愈來愈多的「優勢」。但,大家都沒想到的是,考證照,怎麼可以成為「個人優勢」呢?實力合乎某個標準和實力超強是兩回事,然後實力超強和肯做事、可培養、可倚重又是兩回事,老闆不會因你跟大家「像」而聘你,卻會因為你「與眾不同」而拿出高薪請你加入。「證照」這件事將所有人放在同一條生產線上,像工廠一樣的製造出來,假如你覺得自己一生值得變成生產線的一個小螺釘,或許是你的選擇,但不是我的選擇。

很多人沒發覺的是,真正可以釀造出來的「個人優勢」,絕對不是大家已認定的那些方法、那些軌道,因為那些一定已有很多人在做了,不可能釀出持之恆久的個人優勢。而真正的「個人優勢」,其實都藏在「個人怪癖」裡,它像一大塊又臭又爛的石頭中的一小點稀有的美麗水晶礦,等著你把它「冶煉」出來。

也只有你自己,才可以將它冶煉出來!

所謂「冶煉」,不是放縱那些怪癖,而是磨亮它,將它淬化為獨一無二的月光石。什麼?這些怪癖盡是什麼懶散、不專心、虎頭蛇尾、固執、脾氣壞?深究一下,我們發現,哦,原來懶散的原因是因為生活作息晨昏顛倒,那以後可以改在半夜趕公司報告,半夜兩點鐘寄信給老闆。不專心?可能是想太多事了,與其勉強自己專心,不如在同事討論時寫下一些天馬行空的意見,會後寄給大家提供令人耳目一新的思考。虎頭蛇尾?那就只挑小型的專案做,再把專案切分成更小型,一次接好幾個跳著做;脾氣壞?可能是因為太心急又無法控制自己,同事若表現優良也請同樣大聲歡呼,讓全公司感染亢奮氣息……於是,一個心態上的小轉彎,竟能將一個懶散、不專心、虎頭蛇尾又脾氣壞的「爛人」,蛻變為一個可以在深夜工作、同時兼顧多份工作、滿腦子豐富建議又會鼓舞同仁士氣的一級員工。

這是一條很特別的職涯走法,卻是一條真正讓自己好好過一場旖旎人生的走法。人生就像木工藝師傅,多活一天就是多做一份作品,應該是要愈來愈有實力才是,也應該是一天比一天更立於不掉落之地才是。但,電視新聞卻天天在那邊窮嚷嚷,現在職場競爭激烈!要有競爭意識!不努力就會被淘汰!這些新聞,是給那些仍將怪癖當蟑螂打的人看的,而這些已經開始將怪癖轉為「個人優勢」的人,卻可以在電視新聞前坐得四平八穩,每天充滿成就感。

而且,當個人怪癖慢慢成為個人優勢,並以之為習慣後,會發現,這個優勢放諸全世界,竟然是由你個人獨有,因此它已經不只是「個人優勢」,而是「個人品牌」了!當然,上班族並不需要什麼個人品牌,但所謂個人品牌也不是一定拿來賣個人商品,它或許代表某種特殊的文化,感染到整個團隊;也可能是某一系列特殊才能,讓其他人都想模仿,但最後還是只有你最厲害。就像主播張雅琴的大而化之,從前與其他主播風格格格不入,卻憑自己一人改了整個台灣的電視主播風格;記得當年幾米首次推出插畫繪本,當時書架上賣最好的是漫畫,沒想到他一掃千軍,到現在還有一大堆畫家在學它。最後你發現,「個人品牌」已經穩如泰山,這優勢足夠用兩三輩子,再也不會掉下來。

有趣的是,「品牌」這件事,不但公司組織努力打造,個人也一直想打造「個人品牌」,但就像「個人優勢」一樣,大家口口聲聲說,我有實力,我想自己發展特色,我打算自設品牌!但,其實依然不知不覺的自我設限在產業幫他們設好的一個位置裡。在亞洲社會,似乎人們習慣就是「結整丸」,像一個丸子一樣,集結成一類,在同一類中照著「行規」過日子,就算是本身反骨又充滿創意的創業家,似乎也難免自陷其中。

最近,我們和好幾家外包設計廠商談小案子,接觸了至少十五家以上,並面試了八~九家,很辛苦的談了兩個月卻談不下半家。我們的預算在業界算是OK,為何談不下來?因為,我們的要求太特別了。我們坐下來就要求對方一定要先試畫,這點首先就踩到了某些廠商的大忌;然後我們把重心幾乎都放在前端草圖,對草圖非常的苛求,因為我們攻打的並非本地市場,希望從一開始就丁點未錯,一定要拿草圖到海外找十幾位朋友看過OK才能繼續進行合作。但很有趣的是,所有來訪的藝術家,雖然本身也是想打品牌的創業家,對我們這個往海外發展的機會也頗有興趣,卻不知為何,與我們說的是不一樣星球的語言,頻率對不上,雙方提出的框架怎麼對就是「對不起來」。

我說,由於我們是走美國市場,我們較熟,這樣吧,不如讓我們來幫您訂好所有劇情與角色設定,您們在其中好好的盡情揮灑,畫出有創意的東西。

「是的,讓我再說明一下我們公司的服務,我們這邊有許多行銷的經驗,客戶包括全家便利商店和東森電視台,不但可以幫你畫,其實還會包括幫你設計劇情、行銷……。」

「……。」

我說,我們有自己的市場行銷計畫,這幅畫我們希望是要這樣那樣的感覺,您們試著找出一個拿手的角色畫出這個感覺,先畫畫看好嗎?

「你們根本不知道你們要什麼,應該先想清楚再來找我,這個業界很小的,你們該學習與上游廠商的關係,以及行規…。」

「……。」

我不是很在乎一進門就被客戶當學生「教」,或許這就叫做他媽的台灣藝術家的風骨,但我必須說,我們後來還是找到了一兩位潛力十足的藝術家,熱心的把東西畫完,都有自己的特色,我們也準備讓他們好好發揮。反而是那些所謂大品牌、大藝術家,自己繼續陷在那些行規、這個小業界。他們究竟能否變成下一個幾米?是否真有自己品牌?我不知道。或許品牌這件事也是由人隨便在喊的,我家樓下麵包店不也是有自己的品牌嘛?但真的深入人心、深入全世界人心、成為下一個Hello Kitty的真正強勢品牌,相信,不是在這框架中可以做出來的。

所以,動不動就拿行規來制人的人,令人鄙夷。動不動就拿出你的優點缺點在哪裡的人,也不必太過理睬,反而是不合行規者,表示你一身都是臭巴巴的「個人怪癖」,該是一件多麼值得慶祝的事!慶祝之後,接下來就該好好的把它冶鍊成金,變成自己的黃金招牌,當晚間新聞又在嚷嚷最近失業率高?大學生最低錄取只有12分?加油站工作也有碩士畢業生去應徵?曾經想拿脫鞋砸掉電視的暴躁的你,現在對著電視哈哈大笑,明天,還有太美好的日子等著咧。

26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