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老公聽話」愛情實驗,12天後因崩潰被迫暫停,證明了「逆來順受」會造成嚴重失衡
這週TIME雜誌披露一場相當震憾的「愛情實驗」,紐西蘭的奧克蘭大學拿一對新婚夫妻做研究,要求這位「老公」,必須在實驗期間,對他太太所講的每一句話「言聽計從」!
無論什麼事,逆來順受,完全配合,也就是說,只能說YES,不能說NO,不能有意見,不能抗拒,順勢為上。
科學家是想觀察,這對夫妻,會不會因此而在關係上會有不同的變化?
此實驗只有男子知情,他太太被蒙在鼓裡,科學家一邊偷偷進行這個實驗,一邊請男子和他太太分別都寫下對於「生活品質」(quality of life)的分數,結果,第一天的時候,男子填寫「7」,太太填寫「8」,相當滿意。
然後,男子開始言聽計從、逆來順受,就這樣過了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科學家每天都記錄他們兩人的生活品質──
沒想到,竟然觀察到一個現象──
首先,明明已經每天「言聽計從」的男子,竟然沒有因為如此的順從,而換來他的快樂,反而,他填寫的數字,從7開始,慢慢下降到6,到5,到4……到了「3」,愈來愈不快樂。
而男子的太太呢?
照理說,碰到老公如此言聽計從,什麼都是YES,快樂度應該會提升才對?
但,後來並沒有這樣,太太自述的生活品質,只有從「8」,微微提升到「8.5」。
而且,令科學家非常訝異的是,這實驗還沒結束,男子就「崩潰」了。
什麼?
崩潰了?
據說到了第12天,這位已經心情掉到「3」的男子受不了,終於和太太坦承,這一切都是一場實驗,他不幹了!他真的受不了了!
而,心情也只微升到「8.5」的太太,這時候也跟著「抓狂」,說她再也不要再天天記錄這個鬼心情!這時候,正在監聽監視他們夫妻的科學家也立刻緊急處理,將這場實驗「緊急暫停」!
更可怕的是──
實驗發現,最後讓那位男子最後「崩潰」的最主要原因,並不是因為他一直都說YES、一直忍耐,男子說,這些都是小case,對他來說不是問題。
科學家發現,讓男子真正崩潰的原因,竟然是因為當男子不斷的配合、說YES,竟然反而造成他太太,也跟著「改變」了。
怎麼可能?
改變成怎樣?
科學家發現,從第一天到第12天的期間,這位太太整個變了一個人,愈來愈「苛」這位男子的任何所做所為 (increasingly critical of what he did and said),到了非常「不合理」的程度,而且,在她繼續「苛」下去的過程中,並沒有因為男子繼續「配合」而造成太太更「快樂」,看看男子從7掉到3,換來太太的快樂指數卻只微升0.5而已。
這是一個驚人的實驗,它真的證明,受迫者往往為了求一個小小的「快樂」而長期的忍氣吞聲,讓生活可以繼續過下去、讓生活可以沾上一點點的快樂喜氣,但這一場實驗,竟然在第12天就因為「關係失衡」而「崩潰收場」,雖然只是一個特殊案例,但讓人不禁警惕。
原來,人類是不能為了求快樂而強迫自己忍氣吞聲、和平共處的,因為,這樣會「引發」另一方更加的「囂張」,最後到了兩敗俱傷的結果。
而且,這個實驗不只反應在男女關係上,也反應在朋友、同事、長官和部屬之間。
這也在說明,這,已經不是「忍讓」的時代了。
這是一個有話直說、有不爽就表明的時代。
當我們「有話直說」,要吵來吵,要兇來兇,反而有機會讓兩方、三方、四方得以「保持平衡」,且保持大家各方的「快樂度」在水平之上,不會造成一方愈來愈誇張,最後「失衡」。
最後崩潰!
因此,千萬不要為了求一點點即時的和平,而讓你們的關係失衡;吃虧並不是佔便宜!讓這個虧吃得值得?那麼,第一件事,就是千萬千萬不要默默的吞下去。
實驗本身的結果是有趣且有參考價值得,但本文「這個實驗不只反應在男女關係上,也反應在朋友、同事、長官和部屬之間。」之後的文字根本呵呵,邏輯根本不相連。
的確是有點偏頗的實驗, 最後的結論也是無中生有
「在她繼續「苛」下去的過程中,並沒有因為男子繼續「配合」而造成太太更「快樂」,看看男子從7掉到3,換來太太的快樂指數卻只微升0.5而已。」事實是的確有更快樂啊,只是沒有等比例而已。
試想如果原本如果太太就填9, 那要升到多少才能符合男子掉到3的程度呢? 9.5? 10? 13? 20?沒有一個合理吧(滿分應該只有10)
結論就是這個實驗沒什麼參考性可言,當笑話看看囉。
中槍也不用反應這麼強烈吧
忽視實驗內容拿一些小細節反駁研究結果
很閒?
重點是樣本數才一組~
好歹也來個50組到100組吧XD
實驗有做這樣一組就下結論的嗎?www
所以要多少男性陷入崩潰,各位才會滿意實驗結果?1000位?10000位?1000000位?
樓上準備讓50組以上的家庭破裂才甘心嗎?
你自己試著像這個實驗一樣對另一半言聽計從12天就好,我看你會不會發瘋!
另外這個實驗的結論為什麼會沒邏輯?
實驗是針對”對要求的逆來順受”這點做探討
除了情侶之外,朋友、同事、長官和部屬之間難道就沒有”要求”嗎?
當你忍氣吞聲久了別人會視為理所當然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 台灣人的奴性造就現在一堆慣老闆!
老闆把職員一個當兩三個操,上班打卡制下班責任制
薪水低於應有標準,還會找機會東扣西扣
文中的男子等同職員,女子等同老闆
老闆的確爽了一點,那麼職員變的多苦?
說說我和同事很弔詭的一段對話:
「男生應該主動幫女生開車門,那是種紳士風度。」
「那男生也可以要求女生出門應該穿高跟鞋跟裙子,是淑女的表現」
「開車門是男生得主動去做,不應該是女生要求才做。穿高跟鞋也得看場合,總不能去踏青也穿吧。」
「那男生去高級餐廳再幫你開車門就好了。」
「當然不會主動開口要求男生那麼做,只是心裡還是會期待……」
P.S雖然我性別是女的,還是很不能認同啊~”~
這個實驗實在太可以被挑剔了
不是吃飽太閒
只要受過一點點看實驗論文訓練的人應該都要傾向於把這篇當笑話看
sample數量是1毫無意義
對照組呢?
“而且,這個實驗不只反應在男女關係上,也反應在朋友、同事、長官和部屬之間。”
請問推論過程跟方法?
“這也在說明,這,已經不是「忍讓」的時代了。
這是一個有話直說、有不爽就表明的時代。”
有作”有話直說、有不爽就表明”的實驗組來證明這個推論嗎?
那些反駁反駁這個實驗的人
你們是受過實驗訓練的人嗎?
你們看得懂實驗結果跟報告嗎?
從受過相關訓練的角度看來,就實驗樣本數跟結果的確是可以當笑話看,那些推的人肯定沒學過實驗
從夫妻的角度看來,這篇實在中肯到不行,不管是男生聽話還是女生聽話,那些說是笑話的人肯定沒結過婚
不用急著否定這項實驗,這項實驗本身還是有其背後意義存在的
大家應該看過指數或是對數曲線,通常是a再起初增加一點點,b就可以增加不少
但隨著屬自不斷的變化,a要增加非常大的量b才會增加一點點,越到後面這個情形越來越誇張
這條取線可以解釋說明很多事情
例如現在給你一萬元,跟一年以後給你一萬元,每個人都會認為前者增加的快樂比較多(兩者都是絕對會得到的前提)
以及你零元時給你一萬元,跟你有一億時給你一萬元,前者所感受到的快樂也是比較多(很有趣,因為獲利是相的)
人的感官也是,五燭光跟五十燭光的亮度一起比較時,人感受到的後者並不是前者的十倍
所以一個人在已經達成某種程度的滿足時,想要增加他的快樂指數(b)本來就必須付出更多的代價(a)
文章中老公所付出的a一開始以1的代價上b上升了0.5,但隨著曲線的推移,即使花了4個代價的a,b也沒有明顯的進步,跟上述的任何一項結論均相同
所以這個實驗並非不科學的實驗,只是大家沒有用很科學的角度去看待這篇文章,自然就會認為很不科學
在來整個實驗中最有趣的部分被大家忽略了
就是過程中太太越來越對他的丈夫感到這件事
我想這是個人性很簡單的反應,軟土深挖,有便宜就佔
說穿了就是人性的醜陋
太太一開始也不是那麼糟糕的人,但隨著時間推移慢慢的變成了一個討人厭的存在
這件事很明確的反映出了人性的貪婪與黑暗
以及每個人都很容易犯的過錯
如果太太有在過程中自省,或是多多體諒一下丈夫,事情的結果就會改變
很可惜的是大多數的人都不這麼想
這可不一定. 這是只針對不懂維持自我平衡的人. 有些人就算你言聽計從, 他們也並不會做的太誇張. 這樣反而好感度上升!
女生太強勢原本就會抹滅掉男生的主動付出
這實驗套用在誰身上結局肯定相同
妳可以試著找一個很順著你的男生交往
我保證不用半年妳的脾氣反而會越來越差
導致家庭破裂….
中槍的人反應如果那麼大
為何不收起自己的女王病?
改了自己的個性得到快樂
彼此也能幸福不是很好
實驗就是在客觀的條件因素下以事實來驗證
同理如果太太填了7,6,5,4
那結論就變成一個人的完全容忍會早成兩個人的不快樂
但以上都沒發生
實驗的事實為
變因>先生的行為改變
結果>原本填8的太太快樂度 因為先生的行為改變 微微提升
原本填7的先生 行為改變後 快樂度不斷減少乃至無法承受
當然
樣本數太少
實驗時間短
國情如何如何
可以反駁的事情太多了
那麼
誰來個實驗呢?
“The study has some limitations. There was no trial registration, no ethics committee approval, no informed consent, no proper randomisation, no validated test instrument, and questionable statistical assessment. We used the eyeball technique for single patient trials which, as Sackett says, “more closely matches the way we think as clinicians”
Interesting study on BMJ’s Christmas edition; along with the article on how long chocolates last on medical wards.
1. 樣本數太少
2. 對照組缺乏,例如電影YES MAN裡因為常說YES因此從不快樂變成快樂,而這邊一開始就是有七八分的幸福夫妻,如果是一開始雙方對彼此只有三四分,是否會因say yes提高?
我是這樣,所以我越來越不快樂…..
我也曾如此,不斷說好的結果是前妻的神心症反而更嚴重到她破壞婚姻。這實驗是人性。她破壞後,我突然有重新作人的輕鬆感,錢不再被無底洞似的花在滿足她的購買慾,也才同時知道她另外每月騙雙方父母取得兩三萬仍不足。其他潔癖、屯積清潔用品等行為也都不再出現於我的生活中。如釋重負。
反过来,让那个女人对男人说得一切言听计从看看,瞧她能忍耐多久。
拿不出實體論述來反駁那些質疑實驗者,對科學有多無知可見一斑
不知道是不是單純想捍衛文中自己喜歡的價值觀而口不擇言
這不如做case study,做更多質性分析還比較有說服力
不管這個實驗能不能證明什麼,是真是假,但是有時候出於好意的事情做多了,就會變成義務,這點大家都很清楚
我以前做細胞和動物實驗,現在做人體試驗
我想以統計角度,這實驗沒有意義,因為只有一組,沒有對照,還early termination
但它可以告訴我們,人類〝大概〞不會不斷的順從而得到快樂,甚至還會更糟
而前面有人提到為什麼不多做幾組,因為人的試驗有比較嚴重的倫理問題,如果做了一組就發現試驗過程會嚴重破壞家庭和諧,繼續做下去是不是有道德上的爭議呢?
非正常範圍的話考慮進去,是誰都受不了吧
只會批評的路人呵屁
根本鍵盤專業,自以為是還要批評別人
你們有做過實驗嗎
?
沒有的話在那邊嗆啥樣本數不夠
不爽不要看拉
別讓我笑了好嗎www
所以中華文化的女子一直都精神強韌(不強韌的早死光了吧)
直到近現代一百多年才有改善
但其實現在還是存在很多強權一方強迫弱勢一方對其言聽計從的情況
而這樣的關係也不只存在於夫妻
不專業的隨意說說看了以後的感想
對於女生方面,有一點點像是陰陽魔界裡的故事
對於所有的要求都給予直接的滿足,最後令當事人感到瘋狂
不過我覺得用行為學的例子來說也滿有道理的
有一個故事是某爺爺覺得一直以來都在他空地小孩的玩樂聲非常吵
於是他對他們說:謝謝你們為這塊地方帶來了歡笑而給他們零用錢獎賞
日復一日,某天他突然不給了,於是這群孩子說:我們在這裡這麼努力的發出聲響而你不給我們回報
以後我再也不來這裡玩了,爺爺於是圓滿了結了這事
女方的狀況
除了沒有因為用努力得到的正增強,隨時間變久快樂指數應該會慢慢下滑
因為隨手可得的快樂僅管是天大的快樂都會造成空虛
(因為所有的結果都不用努力爭取,而是說就有好結果了,增強了要求時會得到的快樂)
還留下了因為說了就會得到反應,對於自己的要求沒有遵守就是”負增強”或是自己被處罰了的效益
換言之就是會對於”值行自己的要求時不夠完美”,或是”沒遵守要求”感到痛苦
這個痛苦的效益應該比給予的快樂值還要大的多
男方方面
除了對於所有的要求都言聽計從,(無論是自己想做或是自己不想做)
但是因為是理所當然的,可能對於女方回饋的”正增強”則是沒有的
純粹的付出卻沒有得到任何的回收結果當然是持續的痛苦
這痛苦會令人到一個極限點,也就是他所能忍受的極限,也就是3
每個人都不一樣,不過都會有臨界點在
男方的狀況我想旁人可能比較會覺德是正常反應
不過我覺得女方的變化也是人的正常反應
就如同從未嘗過自由滋味的奴隸不會有反抗的想法
而放他出去自由後回收的奴隸則會產生革命性的念頭一樣
這個情境是不可逆的
純粹抒發個人心得,瞎猜的
人類的心錯綜複雜,通常很難以用定理原則來推論
往往我們知道的跟真實相差甚遠
有的人讀書讀壞腦開口實驗閉口數據,”一味的順從配合往往換來的是得寸進尺,直到你無法忍受”這個道理需要做實驗才能証明?人生這麼多年你活到哪去了?且當你20歲吧,20年除了吃飯睡覺讀書考証書再無其他?
你們不用戰
我想只要一篇藍島的漫畫就能說明一切
http://hbiohbio.pixnet.net/blog/post/102610267
這是一個有話直說、有不爽就表明的時代。<=========有膽就把對老闆的不爽,當著老闆面講!
原本TIME報導(原文)的連結在哪裡?請作者提供一下,謝謝。
紐西蘭是紐西蘭 有種就對台灣女人有話直說看看
除非高富帥 不然看看這輩子還有沒有砲打
第一,這是一個質性研究,所以樣本數太少本來就是質性研究的缺點,但是卻可以看出量化研究看不出的事情。
第二,在「這不是個忍讓的時代」這句話之前,歸納是對的,
但是最後結論是不是過度引申了??
有人喜歡很衝,不合自己個性就說;
有人喜歡不對別人的矛頭,不在對方面前直說;
有人就是不喜歡跟別人起衝突,不想跟對方口頭爭辯。
所以人才會有個性合與不合的問題阿,
逆來順受的人遇到不會軟土深掘的人,就能處的來,但是跟咄咄逼人的人就處不來,
人會與每個人「自動的選擇」相處的最適當方式,這才是合理的結論,
而不是說建議大家有話直說,畢竟,這很容易讓人際關係破裂,並且並不是適合每個人。
http://www.bmj.com/content/347/bmj.f7398.pdf%2Bhtml
文獻網址
http://www.bmj.com/content/347/bmj.f7398.pdf%2Bhtml
文獻內容
這結論不是早就知道了……
好人就是會被欺負啊……
把男女主角換到任何角色都一樣結果吧
看錯雜誌名還是編輯有問題,區區的短時間單一樣本來源竟然也能發表出來當研究結果發表…比所謂的「英國研究」還要扯!
那個說一組驗不準的,應該不知道什麼叫做質性研究吧… : P
我發現這個時代人們已經開始相信一些假科學、相信一些偽裝成「研究」、「實驗」的假結論。
什麼叫實驗?要有對照組、要有可再現性。但是當有人這樣批評的時候,馬上會有人出來說
「那麼會說那要不要換你做?」「人家好歹做了一組,你只出一張嘴。」
我會在這邊留下這樣的訊息,後面的人要怎麼批評就隨他們吧。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質性研究我同意,但是我不能同意的是把什麼東西都解釋成「就一定是這樣啊,大家都早就知道的啊」。
伽利略之前,大家也都早就知道重力加速度不是常數、地球是平的、星星運動軌道是圓形、拋物軌跡不是圓錐曲線,然後呢?
況且對於單一樣本做偏頗的解釋也不是質性研究的要素,當初弗洛依德寫夢的解析起碼也不是基於一個夢,但是在他之後還是因為論點偏頗的關係被詬病,那麼這個例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