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臉書上猛按「讚」,但現實生活卻永遠少給人家一個「讚」

從前一直不解,為什麼亞洲人會這麼吝嗇於「稱讚」他的孩子,或他的學弟妹,或他的後進、他的部屬。

直到有一天無意間在書店聽到一對年輕父母的對話,我終於了解為什麼──

這對年輕父母正帶著兩個蹦蹦跳跳的小朋友,逛著這家大書店,搭電扶梯的時候,那位年輕媽媽摸著他孩子的頭,慈愛的說:

「小強好乖,今天真的好乖!」

好了,別再稱讚他了。」爸爸竟打斷。

「為什麼?」媽媽莫名其妙。

「不要給他太多稱讚!」爸爸說:「太多稱讚,以後他會以為他什麼都很棒!」

「以為他什麼都很棒,有什麼關係?」媽媽生氣的追問。

「但是,他不可能永遠是最棒的!」爸爸辯。

「對啊,但讓他多一點自信又有什麼關係?」媽媽說。

「太有自信,讓他以後無法接受批評。」爸爸繼續說。

「太有自信和接受批評,兩者有什麼關係?」媽媽不爽。

爸爸繼續說下去……。

聽了這對夫妻的對話,有些領悟──我一直以為亞洲人是「羞」於稱讚,或是「不知道」怎麼稱讚,還是「沒有習慣」稱讚;我以為這不是我們後天的錯,而是上一代留下的先天缺乏,讓我們沒有稱讚的習慣!但,聽了這對年輕夫妻的對話,我始了解,亞洲人永遠無法像歐美這麼願意稱讚後進、稱讚學弟妹、稱讚孩子……因為,我們都怕,稱讚太多,「寵壞」對方。

亞洲人誤以為,稱讚,等於寵壞,到現在都還是這樣認為!於是我們一邊給出稱讚,一邊不斷的在做自我約束和自我控制:「是不是我們給了孩子太多的稱讚,給他太少的責罰?」

但我們搞錯的是──

給多稱讚,不等於就要給少責罰!

給多稱讚,不等於讓孩子缺了自省的能力!

給多稱讚而帶來自信,不等於孩子就會仗勢欺人或狗眼看人低!

我們誤將它們連在一起,造成的結果就是──每個亞洲人,從小到大,永遠少了一個稱讚

可憐啊!

約束是要的,但稱讚絕對也不能少,永遠不嫌多。要知道,稱讚是我們向上的動力,稱讚讓我們有自信,稱讚讓我們產生一股正向的「reward」,稱讚讓我們很多事情都會很快樂,就像窗外遍地的陽光,沒有一處黑暗……但我在亞洲社會走一圈,發現,願意這樣「慷慨」給出讚美的「稱讚大使」,非常之少。

因為我們嘴賤,講不出好話!

因為我們悲觀,壓根兒只怕他走歪。

因為我們有上一代的包袱,自己每天都被嫌惡了,怎麼稱讚得了他人?

但,我們每一個人,無論大人或小孩,卻真的都需要更多、更多、更多的稱讚和鼓勵!

曾經和我的上司對話,稱讚某個很年輕的部屬,上司卻皺起眉頭,告誡了我──

上司說:「他還很年輕,現在看還不太準。」

我建言:「但他的表現實在不錯,值得多多告訴他他很棒,讓他開始產生正向循環。」

老闆回答:「不對,太早了,他很快就會恃寵而驕,不知天高地厚,我們會毀了他。」

我不放棄的說:「但這樣我們錯過了第一時間給他最棒的鼓勵。」

老闆回答:「不要急,應該等到他『養成習慣』後,水到渠成,再稱讚他。」

我繼續申辯:「他看來已經有這樣的習慣了,他需要更多的燃料。」

老闆回答:「你有看書上寫,養成習慣要30天你知道嗎?」

我又再說:「可是,沒有稱讚,怎麼養成習慣?」

老闆說:「不要識人不清,或是揠苗助長。」

我開玩笑:「但人家Facebook上面隨便都可以按個讚,您為何就是不能稱讚一下。」

老闆:「………。」

你可以看到,這樣的討論是沒有終點的。老闆可以舉出一大堆中國成語來抗辯不要給出任何鼓勵,我卻講不出半個,因為我和老闆對於鼓勵的看法真的是南轅北轍,喔對,唯一我可以講出的成語就是「南轅北轍」。真的是南轅北轍,那麼,每個亞洲人一生永遠都要缺一個稱讚

你的稱讚,又不用錢,只要放下你的負擔,給出一段悅耳的認同,這種施予,應該不難?

自省是儒家教育極重要的功課,但是自省和稱讚是沒有關係的;稱讚他,是給他「動力」,而批評他,則是要讓他「修正」的更好,動力和修正是兩隻不一樣的引擎,兩碼子不一樣的事情,而動力遠遠重要過於修正。

我們亞洲人,應該開始做這樣的事,這樣我們的下一代,自己的體內方能產生源源不絕的正面能量,和全球競爭。

12 comments

  1. 想一想,我爸媽幾乎沒有稱讚過我。

    所以偶而有好表現時,突如其來的被爸媽稱讚一下,

    都會覺得很不自在…..很尷尬…..很肉麻….很想吐….

    或許西方的話就完全不會有這種想法了….

  2. Mr. 6: 我覺得"亞洲人比較不會讚賞他人"是一種老式的刻版印象,不見得大部份的西方人都不吝於言語上的鼓勵,還是要看一個人的個性、家教或組織企業的型態和管理方式。我工作的地方在加州,主管大多是白人,底下做事的人大多是少數民族,組織裏記過處分的機率比有功嘉獎大很多,因為上頭的人有個不成文的觀念,組織已經透過隔週發給薪資來獎勵員工了,做對了是應該的,做不好一定要罰。你觀察的那對夫妻的管教方式也可能發生在白人父母身上。

  3. 其實如果為了稱讚而稱讚,那麼也失去了稱讚的美意。只有適當及時的讚美,才是最有價值的鼓勵。
    何況稱讚也不一定只有口頭表示,有時候無聲勝有聲。坦白地說自己也不常口頭稱讚小孩,但是卻習慣在他有好表現的時候,適時給予溫暖的抱抱,或是他也會跑過來身邊,撒嬌似的給他摸摸頭,甚至不吝嗇地給他一個甜蜜之吻。
    東西方的文化、風俗民情本來就各有特色,不一定要刻意改變。不論用何種方式去讚美,適時及恰當的原則是一定要的。

  4. 亞洲人比較不會讚賞他人,华人的传统好像是这样,
    我們人,應該開始做這樣的事,這樣我們的下一代,自己的體內方能產生源源不絕的正面能3量,和全球競爭。

  5. 稱讚是好的素養,再說口頭施惠,成本與效益比,施比受更有福,豈不是功德無量。
    在一個讚賞滿天飛的環境,其實接受者默默學會妥協,更是終身受用。

迴響已關閉。